钟振振博士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原会长现荣誉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现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蝶恋花·秋香好刘晓曦(重庆)满眼青黄金桂笑。阵阵馨风,已把中秋报。朗月当空人更俏。亲朋欢聚丝弦抱。〇桂酒几番嫌兴少。带醉吟诗,欲解心间躁。纵有百花千万姣。今宵尤觉秋香好。钟振振点评:刘晓曦同学的大作,题目是《秋香好》,这个题目不大规范。古人没有这样命题的。以《中秋》为题,似更为常见。 “满眼青黄金桂笑,阵阵馨风,已把中秋报”,馨,就是香。下文又有“秋香”,似嫌重复。 “朗月当空人更俏”,“朗月当空”是中秋,没问题。但“人更俏”和“朗月当空”放在一起,总觉得前面四个字跟后面三个字,逻辑关联的程度不是太紧密。我们写诗也好,写词也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就是写出来呢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推敲,总觉得前面写的跟后面写的,联系不是太紧。像这样的情况,如果批评严厉的话,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大家一定要意识到,写诗是一种非常艰苦的劳动。你要想你的大作传世,想让人看了以后都叫好,那就每一个字,每一个形象,都不要草率地写,一定要想想它跟上下左右的搭配。 “亲朋欢聚”四字,写得有一点随意,仿佛想快点把这词填出来,把字填满了就算完事了。“丝弦抱”这三个字用得实在不好。我一再讲,把宾语跟动词颠倒过来,宾语放在前面,动词谓语放在后面,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自然,不顺。还有,你说“琵琶抱”或其他什么乐器“抱”,都可以,但是你说“丝弦抱”,又用了一个代名词,用“丝弦”来代指弦乐器,“丝弦”就是根琴弦嘛,说“抱琴弦”,这个动宾搭配就不那么合适。白居易诗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要琢磨一下,白居易为什么不说“犹抱丝弦半遮面”?他直截了当地用“抱琵琶”,这就很顺。如用“丝弦”两个字来代指琵琶,感觉就怪怪的了。“丝弦”那么细小,怎么个抱法呢?一定要用代名词的话,可以用乐器的那个大的躯干嘛,那才可以抱嘛。总之,那个代名词,自身的形体应当大一些,大到能够抱的程度,而不要小到就是根“丝弦”,“丝弦”就不能抱了。 “桂酒几番嫌兴少”,用字最好不要重复,前面已经有“金桂”了,这里就不要再“桂酒”了。这个句子本身也不是个好句子。意思我们都能明白,是说光喝酒呢总嫌兴味还少了一点,所以不但要喝酒,还要吟诗。但不大通顺。不如从正面来说。不要说喝酒没有什么兴致,应该说喝酒非常有兴致,“李白斗酒诗百篇”,喝到兴奋点上了,就有创作的冲动。这样从正面去说,比说“嫌兴少”要好。 下面一句,有点草率,急于要完成任务了。“欲解心间躁”,前面写的都是快乐的景象,如“金桂笑”“亲朋欢聚”等等,到了这里,却又说“心间躁”,心里很烦躁,到底你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是开心呢,还是烦躁?前后文,自己跟自己打架。这个,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千万不要自相矛盾。 “纵有百花千万姣,今宵尤觉秋香好”,“秋香”,就是桂花,中秋时桂花当令。这里用了个“尤其”的“尤”,跟前面“纵有”搭配,从语法上来讲是不大通的。应当用“犹”,即“还是”“仍然”。“纵有”云云,是个让步性的假设。秋天的花不多,没有“百花”,春天才有。但纵然是春天有“百花”之美丽,我还是觉得今夜的“秋香”即桂花好。“即便如何还是如何”,这个表达比较通顺;“纵有什么尤觉什么”,这个表达,仔细玩味,是个病句。 总的来说,刘晓曦同学这首词还是把“中秋”把“秋香”写出来了。我的批评,是希望刘晓曦同学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挑刺儿挑得比较多。对不对,作者自己去琢磨。 游天姥谢诸君吴灿华(安徽)诗路悠悠诗路红,似关醉面不关枫。谪仙一梦招千客,尽与汪伦情火逢。钟振振点评:吴灿华同学的这首七言绝句,写得很有情韵。一二两句写得好,特别是第二句“似关醉面不关枫”。第三句写李白的一个梦,招来了万万千千的游客,要不然的话,天姥山呢也就默默无闻。天姥山就是因为谪仙李白的一首诗、一个梦出了名,所以人们都要来游天姥山。应该说,整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要说缺点,第一句“诗路悠悠诗路红”,“悠悠”和“红”,关联度不够。第三句“谪仙一梦招千客”,会引起歧义。如果能改一改,这首诗就完美了。 旅欧与在青甘环线自驾游的昕仔位置共享姚义勇(湖北)我游海外葡萄牙,儿赏昆仑一抹霞。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fz/150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