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事】致敬马鞍山防汛救灾一线的“ 6月30日以来,马鞍山市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多地产生洪涝灾情,造成严重灾害损失。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样灾害眼前,马鞍山全部市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其中,有一群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就是“人”。他们不顾辛劳,连续作战,体现了党的工作者在危急时刻的与担当。让我们一起听听马鞍山防汛救灾1线人的心声吧~ 再疼,也要坚持下来! 得知报社要派到抗洪抢险一线,我非常激动。由于有大事件产生的时候,能够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是每一个都渴望的事情。 7月6日上午,我和同事来到博望区采访。依照事前谋划,我们先去博望中学安置点采访志愿者和被安置在那里的受灾大众。在去安置点采访的途中,积水太深没法通过,这时候恰好有一辆小卡车要通过,由于准备搭车的人较多,怕上不了车耽误接下来的采访,因而我和同事赶忙上车。就在这时候,我脚底一滑,右脚大拇脚趾甲被掀了起来,顿时疼痛难忍。可为了不耽误采访,我没有管它,就直接奔赴安置点。 在采访进程中,虽然我的脚一直在疼,但通过采访我收获了许多,也下定决心:再疼也要坚持下来。石臼湖大堤上,为了保护大堤安全,当地干群24小时坚守在那里,遇到险情,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22岁的退伍军人费瑜浩,看到故乡受灾后,立刻从拉萨赶回来救灾,清晨1点到博望后就投入到救济中,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双脚全部肿了;城管队队员张正红,冒着暴雨拎沙袋,左右手三个手指骨折,但她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在安置点里,在志愿者等人的照顾下,受灾大众感受到了温暖……我采访的每个细节,都让我被深深地感动。 在一线,感动在一线,回想起这些瞬间,我觉得我在一线时的那一点疼痛、那些艰苦,真的算不上甚么。我不能为他们扛沙袋、堵管涌,但我要坚守职责,用我们人的方式去抗洪救灾。 柴胜松(右)在防汛现场拍照。 哪里汛情最急,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从6月25日起,我就开始对汛情进行报导,随着汛情雨情的加重,我几近跑遍了所有的受灾县区,7月5日,含山县汛情告急,我被安排前往含山县驻点带队进行采访报导。在含山县运漕镇,我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工作当中,把最好最有价值的镜头和最严重的灾情及时再现于方寸荧屏,使全市人民能够第一时间收看到灾区抗洪救灾情况。 抗洪抢险期间,为获得第一手的,我和同事们常常在无任何人员随同的情况下,冒着随时可能再次产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来回受灾乡镇之间进行采访报导,在一线采访时,我们常常要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没有车辆我们就要徒步或拦救灾物质运输车,在灾区吃饭是不可能按时按点,常常我们一天只吃一顿,几近都是方便面。我们这支采访队伍以老带新,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采访任务,我每天都要策划第二天的选题,和灾区沟通线索,常常通宵作业,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往现场进行采访报导,在灾区驻点近半个月来,共采写稿件50多篇,用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抗洪场景,报导了最感人的抗洪业绩,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对凝聚民心、聚集气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做好报导的同时,我们也帮助受灾地区调和救济物质,分别帮助运漕镇、林头镇受灾大众和一线抗洪官兵召募调和救灾物质和药品4批次,总计20多万元。在含山县抗洪抢险报导期间,我们报导团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汛情最急,我们就会在哪里出现。 7月8日,郭健(右)在含山县林头中学安置点采访。 用电波传递抗洪救灾中的“正能量” 6月底以来,我和同事们一起访问了当涂县江心乡,并且在汛情最为严峻的时候,在含山县驻点一周,采写报导二十多篇,其中部份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综合广播采取。 都胜圩破圩后,刚结束上一个采访正在赶写稿件的我们立刻赶往林头镇。我们跟随着含山县消防大队的车辆来到了破圩的龙台行政村,当时洪水已涌入龙台行政村三个自然村,部份村民被围困在家中。我们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在现场采访救济、安置等情况,录制了大量的救济现场音频。安全返回后,来不及歇一口气,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宾馆,将采访到的内容迅速成稿,在第二天早上7点播出的《早安,马鞍山》中报导了都胜圩破圩的消息,和抢险救济现场的紧张场景。 在得知含山县3龙行政村村支书尹建平倒在抗洪抢险一线的消息后,我医院采访他的家人,以后又赶往三龙村采访他的同事和乡亲们,在马鞍山市率先推出了相干报导,并且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扬了他的感人事迹。 这一周的时间,几近每天都只能睡3四个小时,不断赶往新的险情发生地,曾一脚踩进过泥潭,深夜在洪水中艰苦前行,暴雨里站在到处渗水的运漕镇防洪墙边,烈日下在塌方的围埂上奔跑着采访……对在一线参与抢险的人来讲,我们的付出并不算甚么,只是希望能够借由我们媒体的气力,连接起正在承受考验的受灾地区大众与外界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中医治白癜风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10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