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严乙铭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大学师生恋要不要封杀》一文。文章称,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高校频频曝出师生桃色丑闻,对高校的名誉造成恶劣的影响,极大地恶化了大众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观感,社会上甚至出现以“叫兽”来代替“教授”等各种恶意戏谑的词语。高校性丑闻的“老鼠屎”效应,使本来作为知识分子、承担为国家育人育才重任的大学教师,斯文扫地,声誉尽毁。文章呼吁:教育部门应完善相关规定,明确禁止师生恋!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就意味着应当放弃某些方面的自由。

文章一出,引发网络热议。师生恋到底该不该被禁止,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谓师生恋

师生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甚至见过,从琼瑶的《窗外》到电影《教室别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许广平到新世纪杨振宁与翁帆,师生恋是恒久的一种恋爱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少觉得有点不靠谱。

为啥?

师生恋源于学生对老师的幻想、崇拜和喜爱。因为老师自古以来即被定位成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上下有别的,所以师生恋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高校要不要禁止师生恋,他们这么说大学师生恋,要不要被“封杀”?赞成者认为,从年龄差距、角色定位、社会公平等方面来说,师生恋均不适合。反对者表示,法无禁止皆可为,学校不该用校规来约束身为成年人的师生之间的真情表达、恋爱自由。网友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九成网友认为,师德问题和恋爱是两码事,不应该干涉恋爱自由,也无法执行。

催眠大师:我反对,桃色事件与师生恋是两码事,不能因为个别人走路摔跤的就禁止所有人走路。而且实施上也有太多困难,怎么禁止别人恋爱?真相爱的总是自有办法。

Candy苏小蝶:师德沦丧者在教师队伍中还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老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人生导师的角色。恋爱本是自由的,在最美的年华中碰到最爱的那个人,老师也好同学也罢,都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儿,不能因为是师生关系就剥夺人们爱的权利,师生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例子并不在少数,爱情是美好的。

警报:禁止师生恋不妥,恋爱自由是人类社会的共识!学生都能被允许在大学谈恋爱结婚生子呢,如果是成年人,师生恋就应该受到肯定,当然对道德败坏的老师绝不能容忍。

还有少数网友支持对师生恋划出红线。

幸存的孤独者: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我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严禁师生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一个成员,不再受学校相关规章约束,双方应该属于恋爱自由,不反对也不提倡。

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严乙铭

在校大学生虽已成人,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在关键的形成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师生恋很难是纯粹的爱情。重要的是,高校师生之间的角色并不平等,存在着管理、权力、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即使师生是纯洁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也会破坏公平竞争,不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利益回避原则。

禁止师生恋,也符合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像医生和病人之间、律师和客户之间、牧师和教堂成员之间不能谈恋爱或有两性关系那样,师生关系的要求也应该向这些职业看齐。这意味着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就应当放弃某些方面的自由。

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师生伦理关系的监督和管理,对碰触红线者加强执纪问责。根据观察,近些年相关单位对曝出的桃色事件和性丑闻的处理,存在过度的宽纵。事情曝出后,往往拔出萝卜带起泥,伴随着学术不端、经费挪用等其他病灶,涉事单位在处理上,把情感和性关系这类问题归为私德,重视不够,往往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尤其是有些涉案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有头衔和帽子,当事单位更以爱惜人才、人才难得等为借口,在处理上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更甚者,某些当事人通过换个单位,得以继续留在教师队伍,丝毫不受影响。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中外历史上都有师生恋的佳话。有名的,比如沈从文之与张兆和,还有鲁迅与许广平。而在西方,则有海德格尔与阿伦特。婚姻和恋爱的要义之一,是共同追求的强烈吸引,因此而产生的彼此爱慕。从这个角度,师生恋尽管稀少,并非没有存在的基础。法律的要义,是疑罪从无。宁可放走一千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明令禁止”,则似乎与此精神背道而驰。在美国的大学,的确有禁止师生恋的普遍规定。事实上,西方的操作也远比理论复杂。我曾经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为写这篇文章,也专门向杜克大学的资深教授求证。他一方面承认相关条款的存在,另一方面却也指出,“这类关系难以确定是否涉及权力利益关系,一般是不告不理。即学生上诉,校方受理的方式,与性侵性骚扰性歧视案件的申诉处理方式相同”。

因此,与其跳出中国语境,激进地明令禁止,还不如切实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如何把处理性骚扰,以及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只限于性骚扰),先落到实处。

世界各国如何看待师生恋?美国

由于教师处于权力的一方,一旦师生这种关系被公开,学校惩罚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任何老师有这种关系,一旦发现就会被解雇或开除,极少有例外。目前,这个守则已经被美国的大部分大学采纳。

经过30多年不断的辩论和修正,如今“老师和学生不能谈恋爱”已是美国高校人人皆知的常识。

日本

日本是相对开放的国度,但对大学老师的要求和监督十分严格。在日本,师生关系非常敏感,一旦被发现师生之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当事人会面临严厉的处罚,学生也不敢牺牲自己的名誉与老师发生亲密关系。

英国

在英国,迫于多起校园性骚扰事件,年多所大学作出规定,老师若与学生相恋,需向校方报告,以免老师“徇私”或性骚扰学生。

德国

在德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法律明确禁止高校师生恋,但是师生之间的所谓恋情或者是类似的超越授业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也会违反教师职业准则。尤其是近年来,德国的相关机构已经开始在联邦议会中呼吁,尽快起草专门的法律,禁止教师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和性行为。

新闻多一点中国最出名的四对师生恋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和许广平及其孩子

许广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到二年级时,因为学校请北大教师兼课才得以目睹鲁迅的风采,鲁迅那时给她们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若干年后许广平回忆第一节课的感受时这样写道:“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

这节课,不仅仅给许广平一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后,许广平终于主动给先生写了信,当然是模模糊糊试探试探。先生是语言大师,又怎能不从字里行间读出爱意?鲁迅当晚就回信称之“广平兄”,一下便让26岁的许广平失眠了。从后来出版的《两地书》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可爱的师生起初简直就像是玩文字游戏,互相捉迷藏,最后才捅破那层纸,鲁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为妻。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与其他师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缠软磨得到学生张兆和的,如果他像鲁迅先生那样玩文字游戏,他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追求张兆和的男生有一个排。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学生的眼里,他只是一只“癞”,因为与那些留洋归来的教授相比,他一点资本也没有,只是一个来自湖南湘西的、只读过小学的穷文人。要不是胡适爱才心切,破例让他到上海教书,他永远不可能遇到“白天鹅”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名门世家,父亲腰缠万贯,这样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从文放在眼里呢?然而,沈从文一开始就迷上了张兆和,疯狂地写起了情书,并以死相胁。最后还是胡适出面,张兆和才勉强答应。年,31岁的沈从文娶了小自己8岁的张兆和为妻,相伴终生。

余秋雨和马兰

余秋雨和马兰

马兰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聆听过余秋雨先生的课,但也应视作是他的学生。马兰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省黄梅戏剧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应该是说一条线上的人。

当马兰凭《严凤英》的演出而一举成名后,一位艺术界的前辈送给她一本书,嘱咐她从事戏剧工作必须得读读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艺术创造工程》,就是这本书,使马兰得以结识大他16岁的余秋雨,他们就是从探讨这本书开始了他们的恋情。

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和翁帆的的结合给了国人一个大好的谈资。虽然相差了整整54岁,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行动、思维都很快,除了年纪大一点之外,他具备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无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翁帆写情书表达爱慕之情,最终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高校师生恋到底该不该被禁止?欢迎留言~

大家都在看↓

北京控烟一年罚款万,近半烟民想戒烟,国家级控烟立法进入最后阶段

暖哭

时隔天,杰伦再发新曲,献给了他的“前世情人”

男女教师比例1∶10以下!谁动了我们的男教师?

来源:综合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10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