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兔小乖来源:爸妈进化论(bmjhl)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用心经营一段美妙的亲子时光,用幸福的童年底色,织就一副轻盈而柔韧的铠甲,让他们拥有治愈一生的力量!

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曾说:

“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亲子关系建立好。”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的源泉。而能感知爱,表达爱,建立安全感,更会影响他们性格和人格的养成,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哈佛大学曾花了75年时间,追踪多人,找到了幸福的根源,不是对财富、权力、名望的追逐,而是基于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

在一段让人舒适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要学会放弃三件事情。

放弃说教

接纳是最好的说服

前段时间看热播的综艺节目《婚前21天》,被吴尊狠狠圈粉。

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妻子20年如一日的深情和浪漫,更是因为他在说服两个孩子同意自己和妻子去旅行结婚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暖心。

他最开始打算用童话故事书的方式来说服Neinei和Max,但没有如愿。

“我们两个人去度假,你们在文莱可以吗?”

Neinei和Max异口同声:“不可以!”

于是他转换策略,向两个孩子坦诚:“爸爸妈妈就是要去拍婚纱照。”

还是不被同意。

他使出“杀手锏”,说要玩一个寻宝游戏,这次吸引了两姐弟。游戏就是他会在家里各个角落放8份礼物,每天发视频,陪他们找出一个,等礼物都找完,爸爸妈妈就回家了。

姐弟俩开心地同意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直接自己做决定而不管孩子们的意见,也没有苦口婆心讲道理劝说他们要懂事,理解并支持父母的决定,而是一直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将本是一场可能充满哭闹和不舍的分离,变成了一场令人充满期待的游戏。

因为他知道,无论采取前面两种方式里的任何一种,都会产生不愉快的结果,他做到的是换位思考,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温和的方式化解这种情绪。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件小事。

因为下雨,班级取消了去野餐的计划,9岁的埃里克很生气。

平时爸爸遇到这种情况,回应是“天气不好,哭也没有用,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冲我发火?”

这样说的结果通常是埃里克发更大的火,激怒全家人,掀起一场亲子大战。

这一次,爸爸却改变了态度,温和地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回应说:“我当然失望了。”

爸爸说:“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说:“是的,就是这样。”

过了一会儿,埃里克自言自语了一句“不过以后可以再去玩”,之后家里风平浪静。

两种沟通效果完全不同。

我们常常会像埃里克的爸爸一样,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说教或者指责,忘了去感受孩子的心情,接纳他的情绪。

孙俪曾说:“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因为理解,让孩子跟我们的心贴得更近,因为接纳,孩子才可以迅速治愈自己的情绪。

生硬的说教只会产生距离和怨恨,理解和接纳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愈加亲密和谐。

放弃比较

每个孩子都会闪闪发光

“你看老王家的孩子学习多好。

你看老李家的孩子多懂事。

你看你那个同学多有出息。

你看谁谁多孝顺......”

这样的话似曾相识,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被比较的孩子心头的一根刺。

比较,也成为横在父母子女之间的一道鸿沟,让亲子关系有了隔阂。

知乎上有位网友讲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学钢琴被母亲用两个一起学琴的“别人家孩子”打击到麻木;

初中时题目做不出来,父亲就会搬出他某位同事解题神速的孩子劈头盖脸一顿骂;

高考结束后估分,父母扯出估分更高的某孩子对自己一顿羞辱。

在父母不断比较激励下,网友不负所望,毕业赴美读研,觅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体面的生活。

但是他很少跟父母交流聊天,父母抱怨他多年不回国,和自己不亲,像别人家的孩子,他暗想,这不是你们一直要求的吗?

父母为子,计之深远。每个父母都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只是,无处不在的比较,就像一把利器,刺伤了孩子的自尊,也摧毁了本该温馨和乐的亲子关系。

《楚辞·卜居》中说:夫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花开四季,各有不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特质。

也许他不够聪明,但是他足够真诚;也许他学习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也许他并不那么听话,但他总会给你出其不意的小惊喜......

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学会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赞许和鼓励。不必着急,静待花开。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

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得跟别人一样好,只需要发现自己最闪光的一面,你就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

放弃控制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蒙台梭利说过:

“自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在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最后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达到独立。”

世上所有关系以聚合为目的,唯有亲子关系指向分离。父母就像孩子人生中的过客,可以参与他的前半生,却无法保证可以陪伴他的后半生。

陪伴关心是爱,事事干涉,过度控制却是一场以爱为名的绑架,让人窒息。

《少年说》里有一期,一个女孩站在天台上对妈妈说:

“妈妈,你能不能给我留一点自己的空间啊!”

她吐槽妈妈,自从给了自己手机,就天天查她的手机。

总是告诉她,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朋友能交,什么朋友不能交。

喜欢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这个朋友不能交,对你学习一点用都没有。这句话不能说,跟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班内的可以聊聊学习的问题,班外的不能聊天。男生要离得远一点。

她诚恳地请求妈妈:“我已经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了,请你给我一点自己的空间好吗?”

妈妈果断拒绝,表示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绝对不会给她单独的空间。

理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学习有帮助的,可以聊,无关紧要的聊天,一律删掉。

并且对女儿说:“没经你允许的,请你见谅。经过你允许的,我都删掉。”

态度貌似客气却不容商量。

妈妈嘴上说着“我是最爱你”的,却对台上女儿的沉默、落寞视而不见。

沉默是因为失望,而长久堆积的失望,急于摆脱控制的心情,只会让她越来越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

缺乏尊重、理解的亲子关系,注定要走向一厢情愿的结局。

最终,父母以为的最无私的爱,也只是自以为。孩子却只想在这段关系中解脱。

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最亲密的依恋,也懂得在孩子长大后得体地退出。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说: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

是放弃诲人不倦但毁爱不断地说教;

放弃对孩子不符合年龄和自身的期待;

放弃以爱为名,把孩子禁锢在牢笼里的控制欲。

如此,才能让孩子在最初的亲子关系中,感知的皆是美好。在以后与他人相处模式里,浸润了令人温暖愉悦的方式。

成为像太阳一样的人,充满自信,爱和能量,不需要借助别人就能发热发光。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修行。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用心经营一段美妙的亲子时光,用幸福的童年底色,织就一副轻盈而柔韧的铠甲,让他们拥有治愈一生的力量!

作者简介:兔小乖,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富书亲子素材研习社学员,愿把鸡毛日子过出诗意的二宝妈妈,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合作、勘误、投稿请联系、

本文编辑:Sugar

/粉丝福利大放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134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