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mip.39.net/news/a_6010333.html
你在职场有没有挨过上司的打?你在职场敢打你的下属吗?我相信,这两种情况可能都不会发生。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好歹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打人这种事情我们不会干的,能动嘴的都尽量不要动手。注意,我们要说但是了,你能想象在我们印象中文文弱弱的读书人,居然会在特别正式的场合,真的动手打下属了!这种新闻放在今天绝对妥妥的上头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动手打人的“职场老炮”。你干嘛!有宋一代,可谓是文人的天堂(起码文人是这么认为的),特别是以北宋为最,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活跃在江湖与庙堂的“知名人物”。例如:王安石、孔道辅(孔子四十五代孙)、范仲淹等等。然而上述这些“知名人物”均系出同一门庭同一老师。没错,就是我们上述那位打人的“凶手”,写下“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晏殊雕像初出茅庐我们引述一段《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关于晏殊初出茅庐的介绍:抚州进士晏殊年十四,以俊秀闻,特召试。殊试诗赋各一首,盖试诗六篇,殊属辞敏赡,上深歎赏……乃赐殊进士出身,盖同学究出身。后二日,复召殊试诗、赋、论,殊具言赋题尝所私习,上益爱其淳直,改试他题,既成,数称善。有没有觉得好羡慕,端的是少年英才呀!十四岁就被地方长官举荐到中央,经过殿试以后,宋真宗很是欣赏,随即赐进士出身(轻轻松松拿到赵家的offer)。最重要一点,这孩子人品好还特老实,考试碰到自己熟悉的题目,直接要求考官换考题。你说这真宗皇帝能不喜欢吗!爱的都不行了!宋真宗赵恒神童很可爱据说后来晏殊入朝为官后,真宗皇帝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把内容用小字写在方寸小纸上交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方寸小纸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工作是得注意方式方法,这种员工领导一般都很喜欢)。《宋史》晏殊传: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受到皇上赏识的晏殊很快就被安排进阁读书,并且深得直史馆陈彭年的器重,景德三年(年),晏殊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续资治通鉴长篇》:擢省正字,祕阁读书,仍命直史馆陈彭年视其所学,及检察其所与游者。直言进谏此后数年间晏殊历任太常寺丞、左正言、直史馆、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判集贤院翰林学士、左庶子等等一大堆官职。直到乾兴元年(年),年仅十二岁的宋仁宗继位,由嫡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欲独揽大权。朝中大臣无一人敢言,关键时刻晏殊提出“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宋史》晏殊传)的建议(其实就是最初的垂帘听政),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故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进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宋史》晏殊传)。初遭贬谪三十一岁的晏殊用一句“垂帘听之,皆毋得见”把自己送进了宋王朝的中枢决策层,然而就在晏殊刚刚进入中枢,上疏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刘太后的旨意“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宋史》晏殊传)。又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宋史》晏殊传)。关于打人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晏殊跟随皇帝到玉清宫,后面跟从的人手持笏板迟到了,晏殊非常生气,用笏板撞落了侍从的牙齿。(晏殊这脾气太大了,就因为人家迟到,给人家牙齿都给打掉了,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呀。)很显然他这个打人的举动让他的那些个“同事”很不舒服,本来挺好的小伙子,怎么还动手打人呢!于是经过御史不懈弹劾,再加上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的事,于天圣五年(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其实也没有多远,就是河南开封到商丘的距离,连省都没有出)。官位果然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地方兴教任职应天府期间,晏殊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宋史》晏殊传评价其: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应天书院孔子塑像进入中枢明道元年(年)阔别中枢五年后的晏殊;召拜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再次进入宋王朝的中枢决策层,其实主管晏殊如果能够在朝廷里老老实实的,多听听太后的话,也许就安安稳稳的当个太平宰相,可是晏殊觉得安安稳稳的在汴梁城里待着多没意思!明道二年(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今安徽亳州)、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县)(这两地距离开封都不远)。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宋史》晏殊传。此后数年间,直到庆历四年(年),晏殊以枢密使加兼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此后累加检校太尉、刑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等职。期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针对西北战争情况,晏殊上疏其用兵方略;撤销内臣监军(这玩意儿真害人);不再授以行军阵图,以统帅掌一军之军权随机应变;招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宋史》晏殊传。上述这些条例基本上都是最为实用的建议,正是有了晏殊的建议作为基础,方逐渐平定了西夏之乱。宋夏战争平戎万全阵图庆历四年(年)以后又因为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降工部尚书、知颍州。徙陈州,又徙许州(今河南许昌),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宋史》晏殊传。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赠给晏殊司空兼侍中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字。晏殊的一生可谓是封建社会所有士大夫阶层最为向往的生存态势,一生几乎都在围绕最高中枢活动,即使偶有贬谪,也不过是一时之事。且从未如苏轼、欧阳修那般一贬再贬,一生最远贬谪之地不过是亳州。可以说,正是在北宋王朝难得的太平盛世下,晏殊能够得以当得一生的太平宰相,并且在文辞领域,特别是宋词方面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文艺大叔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晏殊作词,重在以富贵气,但不可直言富贵,而需借助亭台楼阁、飞鸟鱼虫间接表述其富贵之,词中如果直言富贵反而会适得其反,露出一幅穷像。欧阳修《归田录》: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晏殊之词,多数描写自然景、心情、感怀、女人,例如庆历三年(年)的《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上景中寓情,情意隐曲缱绻。过片则直抒胸臆,情中寄托着人生哲理。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晏殊作品·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作品天圣五年在贬知宣州途中,晏殊所作《踏莎行·碧海无波》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情喻理的晏殊如同北宋文化圈的一股清流,以其文风带动一派之长,其词作鲜有幽怨之意,读之如居于庭院、丛花环伺。一生富贵的晏殊在“文”“政”两界均颇有建树,可谓是有宋一代少有之佳话,唯欧阳永叔可与之比肩。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145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