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类型分期 https://m.39.net/pf/a_p4b3jj9.html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出难忘的乡音戏。即便不会唱两句,当咿咿呀呀,锣鼓咚锵,熟悉的腔调响起,总能把人拉回儿时的记忆。在诸多文学作品里,不管是世族贵胄,还是普通老百姓,几乎都难以抵挡戏曲的魅力,这份喜爱能穿透千年时光。地方戏曲承载着文化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里凝结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与情感,保有鲜活独特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生动展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创造力。1月16日,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举办“含弓戏”传承发展交流会,邀请戏剧界数位专家学者来到现场,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含弓戏。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之一,因起源于含山县、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中国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组成部分。含弓戏板式丰富、主腔突出、表演细腻、凝聚乡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先后被国家文化部门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是全国个剧种之一,年被列入安徽省级非遗。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含弓戏因多种原因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含山县对含弓戏积极实施“抢救”,致力于让其走出“深闺”,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讲好含山故事。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场文化寻根式的表达。一曲“含弓”走天下含弓戏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流行于长江以北一带的含山、和县、巢县(现巢湖)、无为,以及江南的当涂、芜湖、南陵、繁昌、宣城等地。含山县含弓戏研究室主任靳晓苏介绍称,清嘉庆年间(~年),含山一带有些演唱曲艺滩簧的盲艺人,三五人一队,卖唱于街头巷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莲卖大布》《孟姜妇女送寒衣》《王祥卧冰》等。他们编演了《安安送米》《王智贞描容》,以及《白蛇传》中的《游湖》《赏午》《水漫》等小戏和折子戏,称为“含弓戏”,唱腔音乐上则更多地吸收各种民歌小调于滩簧之中。听者感到新颖别致,影响逐步扩大,学艺者渐众。几百年来,一代代含弓盲艺人(旧称瞽目艺人)游走于街头巷尾,推动了含弓戏由民间俗曲到含弓调的形成,由台下“含弓调”到台上“含弓戏”的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含山组建了含弓戏剧团,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集镇乡村搜集整理了70多种含弓戏调式,记录小戏、折子戏40多出,还改编创作了几十个剧目。年10月18日,含弓戏代表经典剧目《刘二姑吵嫁》在合肥江淮大戏院连演8天,场场爆满,当时轰动了江淮地区。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含弓戏使用了大量含山方言、土语。捻起手指,“00后”含弓戏传承人丰甜现场给澎湃新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160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