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自媒体充斥身边,人人都掌握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以及新闻理想该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新闻人都在思考和叩问的问题。

从“内容为王”,到“策划为王”,再到“娱乐至死”,新闻收获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新闻人亦步亦趋走下去?在这样一个拐点,我们不能不去弄明白这些问题。

对于军事新闻,以及军事新闻人,这一极为特殊,承载着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责任的群体来说,更需要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以及笔下的文字。

《空军报》社二处处长熊伟威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从事军事新闻多年,完成过诸多重大事件报道工作,始终以纯粹的新闻理想考量着自己的工作。

年3月31日,熊伟威受南京政治学院邀请,为该学院学员授课。他讲的是“新闻人与军事新闻人”。

在现场听完熊伟威的故事,我们不禁想到。《圣经》用巴别塔的故事揭示了语言的秘密。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拥有灵魂生命的,而语言正是人类灵魂生命的DNA密码,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对语言、文字充满着敬畏和信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独立、高贵的灵魂生命,并才能为读者传递这份高贵的信仰。恐怕,这便是支持新闻人一直走下去的新闻理想吧。

文章很长,但相信我们,真的很值。

新闻人与军事新闻人

(发现ING根据熊伟威授课内容整理)

(年3月31日摄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我不大喜欢讲课,因为我总认为站到讲台上,非有大学问不可,或非有大道德不可。所以在部队工作的时候,当师宣传科长,我总是着急,那些教育课怎么个上法。在一个部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问、大道德者,而我们又要求从指导员到政治委员都上课,这课怎么上,怎样才能上得好,等我宣传科长干完,也没得到答案,我们的政治教育课一直上得不好。

但失败也是财富。不当科长后,当了飞行团的主任,又到报社当了处长,让我对教育课有了更多的思考。总结当年我们教育课上得不好的原因,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想了很长时间,似乎明白了,是我们违背了先人早就告示我们的一个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什么啊,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句话说什么呢?第一句说要把先王的明德来弄个明白,这就是格物,第二句说要使人民每天过的日子都新鲜,这就要我们致知的东西都要有新鲜性,第三句说要把学问做到至远至深处,至是什么,是极致,也就是要把是什么,为什么弄到底。

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反映很大,空洞、说教、繁琐、老套、抄笔记、背应知应会,不胜其烦,你看正好把大学之道都违背了,一我们的政治教育课没有把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上面写什么我们念什么,当了传声筒,还是那种质量不好,声音容易衰减的传声筒。二我们的课堂没有新鲜,没有思想,习惯于讲正确的废话,至多是阐释一下,没有新的思想生出来,没有思想的生长,自然难有精神的生长。三我们满足于应知应会,而不去探寻还不知不会的东西,浅尝辄止,不要说止于至善,甚至压根没想过如何让理论成善。

既然讲新闻,大家也有志于做个新闻人,我想,起码我不能违背着大学之道来讲,我就用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几个“什么”。

一、什么是新闻人

1、新闻人概念的提出。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喜欢把自己叫做“新闻人”,既然是一个概念,它必须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那么“新闻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呢?仅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吗?如果仅仅这样从外延的角度把认识停留于此,那就是典型的片面化理解,是对“新闻人”这一概念的误读。我们想想,如果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理的话,那从事化学工作的是不是就叫“化学人”?从事植物研究的是不是就叫“植物人”了。

概念一定是概括一类事物特性的,而且概念应该是一种积淀或者说形成的心理意念和抽象符号,它不是具象的。概念的重要性在哪呢?在于概念的界定和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科学活动的结果。所以,如果我们对“新闻人”这一概念缺乏必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人是一个什么单位。

在“新闻人”这个概念里,人成了新闻的一个度量,一个单位,使这个概念有别于了“新闻性”“新闻纸”。那么人是个什么单位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要先来看看“单位”这个词。

众所周知,中国人多生活在单位体制与单位文化里,“单位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比如,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您吃了吗?”第二句紧接着就是“您在哪工作?”换成硬一点的语气或者随便一点的语气,那就直接是“你哪个单位的?”在部队上就是“你哪个部队的?”相信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这两句问候没少用。这在其他文化里有点侵犯人家隐私的行为,对我们却是下意识的提问,下意识是什么意思?意味着这样的问候已经沉淀成我们的意识形态。

别看这两句问候,背后的文化意蕴可是不浅。

第一句话,“您吃了吗?”之所以把“您吃了吗”作为最亲切的问候,这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特性使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形容我们的国家常常是“地大物博”,博大的博。随着视野的拓展,现在,我们正越来越认识到,其实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薄”,人多地广物稀。

正是这么一种生存环境,“吃饱”在过去一直是最一致也最渴望的追求,也因此,一个能吃饱饭的人普遍成为大家尊重和羡慕的对象,古人甚至大声地喊响了“民以食为天”的口号,也就是说,有了“食”就有了天,舍此以外,别无其它。我们现在一些地方掠夺式、破坏式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可以从这个“饥饿”的文化基因里面找到原因。而且这种不健康的文化基因还深刻影响着当下对其它事物的价值判断。

比如说,我们对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形容是“捧上了铁饭碗”,形容公务人员是“吃公家饭的”,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伤害叫吃亏,嫉妒叫吃醋,一个人比较多事叫“吃多了”,在浙江宁波,一个人穿戴漂亮被形容为“吃客”,大概大家都认为,只有穿戴漂亮的人才能吃吃喝喝。反正一切都与吃有关。

也因此,对一个人最大的关心就是关心他的肚子,所以要问他“吃过了吗?”请人帮忙最高的感谢礼仪也成了“我请你吃饭”!

所以,有学者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饥饿的民族。这一句问候,就让一个民族的悲伤一览无余。所以我们反“四风”,先是从反餐桌上的浪费开始的,然后是大吃大喝,多惊人,足可以惊世骇俗。吃到后来,那吃的哪是饭,分明就是威福和排场。吃的档次有多高,体现了吃者的身份有多尊贵,这是哪儿跟哪儿是事,吃饭本来只是生理需要,但我们就能把两者结合得那么自然。

第二句“您是哪个单位的”。同样道理,关心是因为重要。如此关心一个人的单位,是因为我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牢牢地控制在单位手里,户口成了一根看不见却能时时感受到的线,牵扯着我们的一生。出生要到单位领出生许可证,结婚要单位出具单身证明,甚至生病还需要单位的医疗证明。这种状况随着社会作用的强化正逐渐发生变化,但你我的户口之别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特定发展阶段,我们一时还离不了单位。单位如此重要,我们不妨一起来来认真地、共同地来思考一下,什么是单位?

先看看什么是“位”,这里有着大学问。

学习中国文化,还是应从《易经》八卦而起。在结绳记事时代,在一根绳子上分段打结,表示一定的含义,原始日冕观察日影变化时,用了八根绳索,每根分三段,段中打结,八根绳子挂成一排,由八挂而有八卦,由于用了八根绳子,八卦曾经叫做八索。绳索的三段成了卦的三爻,代表一个观察记录的三个要素。由此不断发展,爻成了标事、物、人的一个位词。

到后来,中国文明的人世,出现了与西方的社会组织不同的秩序,那就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发明与其在数学上的发明一般,因于爻位的阴阳之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皆是阴阳之理。五常则是阴阳之位的演绎遂行,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还有就是万物有位。

中国文明的建筑、书画、艺术的造型,与音乐调子的云状舒卷,皆是因于卦爻的阴阳之位,这种物质的与艺术的造型,与数学上的发明,与人世秩序的生成,三者的统一场就是这个位。去过故宫的话,应该知道,故宫里面,处处八卦。浙江武义有个八卦村,杭州还有一块著名的八卦田,每去一趟,总能感觉先人的气韵与生动就在那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万物各有其局所场,局所场是实有,位则是无,是局所场的法姿,中国文明的文武百官的权限皆不在权限,而是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这个人官居什么位子,这个位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却能实在感知。

这个“位”的体验给了我们的文明无穷的意境。胡兰成在书中就写道:中国的庭院,寻丈之地却有无穷风景,亭台楼阁,花树鸟鱼,欢喜忧伤都在里面,一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就是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空间在于庭院,不是庭院在于空间”了。它让我们明确,我们位于哪里?

再来描述一个场景:正是开春,小巷里草湿地润,日出在树,路旁人家院落中女人在晒棉被,男人上班,小孩上学去了,午前闲静,惟闻鸡啼,你会觉得世间的日子好长好长,这就是时间在人世,不是人世在时间了。它告诉我们,我们位于何时?所以在我们的文明里,位是我们的生存依据,是我们的起点,没有一种文明如“位”这般对我们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再来看,什么是单位?

单位一词,与佛教有关。一为数量的数词。佛教中的数量单位比现实中的数量单位复杂得多,以时间为例,我们俗人称的刹那是个模糊概念,一般指极短的时间。佛学就不一样了,刹那是指一个心念起动的极短时间,为一念,这跟我们《诗经》里的赋、比、兴里的兴有某种相似之处,兴是什么?兴是在朝霞朝阳里吹着朝风,一个兴发的想头,那是大自然的意志,是生出来的,没有来由,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场景下,你的脑海里忽然会出现一个念头,一个兴头,你没去想它,它就是出现了,这个念头或说兴头,你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如神来之笔,心里怀着满满的高兴,充满感激,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所以,曹操的乐府,结句都是“幸甚至哉,歌以言志”。这就是兴,佛教里叫念,看,天下文化你越上追根越会殊途同归。

20念为一瞬,20瞬为一弹指,20弹指为一罗预,20罗预为一须臾,30须臾为一昼夜。也就是说,一刹那基本上是0.秒。佛教中单位的另一层意思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用的座床,因为在座床上贴有各人的名单且占据一个位置,故称单位。所以,佛家的单位是供僧人暂住修炼之处。

因为有我们文化基因中对“位”的崇敬,又有宗教意义上对单位如此崇高的向往,单位的意义由此衍生而来,到了现代意义上,单位要么指上班的地方,要么指一些非自然人的实体或其下属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等。这是一般的理解。从哲学上来讲,单位的重要在于,对个体人来讲,单位是其完成生命的地方。命是什么?大家想过吗?孟子对这个想得透彻,把性与命说得很清楚。他说,性作为人的内在禀赋,求则得之,舍得失之,其成就操之在我;而命呢,却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必然,求也没用,成否取决于天。《尽上》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后来叫皇帝叫“真命天子”,即上天命定之意。

所以孟子认为,命是性的演绎。怎么演绎呢?那就要懂得人禽之别,不被自己的个体所限。万物各为其形体所限,只有人一旦睁开了双眼,他就不被自己的个体所限制,一个人可以生在花的生命里,在水的韵致里,在银河系的天体里,生在一切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善的。

单位既是求得生命的地方,它不仅是实指的,更是虚指的,实指是你工作赚钱的地方,虚指是你人生的一个道场。那也是你修行的地方。这样来看单位,格局就大了,思路就开了。

弄清楚了“单位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后,有一个更深的问题就可以思考了,那就是“人是一个什么单位?”也就是说当人本身作为一个单位的时候,他在这个单位里又是什么呢?说得大一点,人在自然里又是什么?因为我们刚才明白了单位是人生的道场,这当然会有很多的回答,比如,人是单位的思考者,人是单位的赚钱者,人是单位消费者、工作者等等。这样的答案均有其正确之处,但都局限于从政治学或社会学某个意义上阐述了人的功用,而没有从哲学意义触摸到人的本质。我经常想,一个人若要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把自己放在什么维度上至关重要,最宏大的纬度当然是无限的时空纬度里,我们把自己放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人的内涵进行解构,就会发现,“人是单位的时间刻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我们介绍一个历史人物,一些伟人时,都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段时间,比如,胡适(--),道理很简单,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我们在时间中获得生命,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

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能用地理或空间来界定一个人呢?答案是否的。你看,胡适生于绩溪,长在上海,学在美国,死在台湾。显然我们不能在胡适后加上绩溪--上海--美国--台北这样一条尾巴。因为这些地理标注既不完整也不准确,一方面,它会挂一漏万。另一方面,这些地方,没有一个地方真正属于他,因为这些地方在他死后依然存在。而属于他的应该是他拥有的那72年光阴,这段他曾经的光阴已随着他的消逝而消逝了。

这就是我理解的——“人是一个时间单位”。

3、认识人是时间单位的重要性。

理解人是时间单位而不是空间单位十分重要。承认我即单位,我是时间单位,是时间的尺度,在此基础上,对于生命意义的挖掘,将不再局限于在某个地理与环境,而是忠诚于自己的一生,正是通过这段时间,我们参与并见证一个时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站在自己生命的本身,站在一个时代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心声。

年,全国人民忽然同声发问“时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为之热泪盈眶。当然,我不认为所有热泪都流得很明白,不少人是人流亦流,因为哭和笑本身就有传染性。真正流得很明白的,就是认识到了“人是一个时间单位”的人。他们明白,时间去哪儿了呢?时间都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内,时间在奶奶那,爷爷那,在妈妈那,爸爸那,在我这,在我小孩那。所以珍惜时间,就要珍惜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爸爸妈妈,珍惜自己的岁月,珍惜我们的孩子。

这也与我们的文明气息相通。我们以孝文化立天下,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是思亲,思亲是本。思亲是对文明由来的思慕,每当我们想念父母时,我们进入的是父母那一代的山河岁月,然后产生了对于现前世界的思考欣赏,也就是说,孝是完成时空穿越的一个通道。让我们连接过去,走向未来。

这样就可以来看“新闻人”的意义了。先来看看新闻和时间是什么关系?新闻的公认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所以,可以形象地说,新闻是时间的外化,无论怎样的新闻事件,从时间维度来讲,都只是时间的各种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时间与新闻是高度一致,密不可分的。

那么,对这些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作出选择的又是谁呢?毫无疑问,是人。这样人是新闻单位又是时间单位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所以新闻人是什么?新闻人是从生命的本身出发,站在时代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人。

4、正确理解新闻人概念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把新闻人弄清呢?现在一讲新闻,就是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一说记者,就是一个记录者,感觉很简单、很轻松。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感觉只要会写字,能记流水帐,就能写新闻。是这样吗?如果仅仅是这样,新闻还能承担明天的历史的角色吗,不是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吗?历史它不是无数个字的堆砌吧!如果新闻只是作了一些无分辨的、不加思考的记录,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人和事,能代表当时那个时间的真正面目吗?能让后人看到当时那个时间的刻度吗?当然不能。

所以,每一条新闻里面,必须有生命的原点思考,必须有时代的印迹,必须有记者的呼吸,这才是新闻对于世界和宇宙的意义。也只有这样写新闻的人才是真正的“新闻人”。

著名记者解海龙拍摄原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拍那张“大眼睛女孩”,他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当时,他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一直也没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有一次,他去河北涞源县,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下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年5月,当时已经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解海龙来到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来到一所学校。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迅速换上变焦镜头,稳稳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就是后来的经典之作。

为何就这样成就了经典。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有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书杂费而失学。年,团中央派人在广西柳州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发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全村人口多人,解放后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辍学率达90%以上。年初春,时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办公室讨论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希望工程灵感跃然而出,就这样,一项影响深远的公益事业产生了。

再来看,作为记者如何牢记时代。处在当时的时代里,什么才是值得记录的东西,毫无疑问,是能代表当时时代印迹的东西,能说明当时时代特征的内容,希望工程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能反映当时的民众需求,这就是一个新闻人职业取向,是努力的方向。

当然,也离不开解海龙对失学儿童的关心,再往深里说,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爱,不是吗?如果没有对人的生命尊重和爱,失学儿童又怎么能成为解海龙的   

二、什么是军事新闻人

搞清楚了什么是新闻人,再来看什么是军事新闻人就不那么复杂了。谈新闻人我们在内涵上进行了研究,谈军事新闻人我们不妨从外延上一起来探讨一下。因为,从内涵上弄清楚什么是新闻人是为了让我们对新闻有一份真正的理解和热爱。而外延上弄清楚什么是军事新闻人可以让我们更明白怎么当一名军事新闻人,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些。

1、军事新闻人更应是党的调查研究员。

在部队搞新闻,经常有人说叫“出生入死”,意思是入个门,发几篇稿子让领导发现你还能写写,说不定就开启了发展进步的一扇门,更准确地说,是一条捷径。但不能长干,长干下去,就会形成这个干部只能写点东西的刻板印象,发展又无望了。应了一句话“成也新闻,败也新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总怪罪于体制不行,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面对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的现象,都感觉到了,心里都明白。但在寻求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时,总是习惯性地把它归结到制度、机制、环境上去,这样,自己就有了逃避、不作为甚至冷眼旁观、自命清高的充足理由。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奢侈浪费,都认为这是大环境不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只能你弄你的,我整我的。

社会与我无关,一切都与我无关,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叫“打酱油”吗?为什么叫“打酱油”,就是路过一下,随便看看,潇洒“飘过”!还有一个词叫“屌丝”,什么叫“屌丝”,就是一种极端自鄙心态,看着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不合理,觉得一切都是大环境造成的,自己无能为力,自己只是根屌丝,随时就可能不知道到了哪儿。这在学界叫犬儒主义,没有理想,玩世不恭,冷嘲热讽,对现实不满却又远离政治与社会,带着一种自命清醒的虚无主义,从不对抗,是犬儒主义者的典型特征。

作为军事新闻人,如果我们死拽着“出生入死”不放,认为这是制度机制使然,同样是一种可笑的犬儒主义,有百害无一利。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出能生,入之死都与自身密不可分。出能生,因为在别人不研究、不学习的时候,你却在研究学习新闻和写作,于是你成功了。入却死,因为在别人都在研究学习新闻和写作的时候,你却停止了研究和学习,于是你“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自己是学新闻出生,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经常听到别人这么跟我说:“哎呀,你是个文人啊!”听了这个说法,我也不知道是该高兴呢还是不该高兴。说高兴吧,是说你有点内涵;说不高兴吧,是不是说你“书生气十足”,不懂得实际。总是来说,说你这个文人往往就是在暗指着你不成熟,脱离了工作实际。但其实是,在我军旅生涯的前10多年里,我一直在带兵,甚至还带着部队出国参加多国联合军演,我总觉得简单地用“书生气”来形容自己实在有点不敢当。

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真正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恰恰是最不能脱离实际的。真正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是素质全面的,因而也应该是成长进步快的。新闻工作者眼界比较开阔,可以见人所未见,去人所未去。而且新闻采访不受领域的限制。今天是政治工作,明天是训练工作,后天是后勤工作;今天去导弹部队,明天去雷达部队,后天去场站。秘组干宣保,政治工作没有你不熟悉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没有你不涉足的;航空兵部队、雷达部队、导弹部队,机关、院校、医院、研究所,没有你不去的。真正的新闻报道,都是要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的,对现实生活有所干预的。它像一个石头,扔到水面时要打破平静的,这才是好报道。要清楚的是,扔石头的人,它应该站在哪?它要站在岸边,站在高处,起码要高于水面之上,否则,不要说扔石头,恐怕自己的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正因为新闻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采访党委班子建设,就要清楚现在党委班子建设有什么问题,普遍性的问题是什么,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采访“双学”,那什么叫“双学”,本质是什么,内涵是什么,空军有什么要求,现在的部队“双学”存在什么问题,双学与其它学习有什么区别,都要回答出来。采访飞行员,他飞三代机,什么叫三代机,他打了9发精确制导弹药,发发命中,9发都是什么型号啊,每个型号都是什么性能,打弹的难度在哪,别人为什么打不中,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

所以接到某一个采访任务,得做多少准备,你才有资格去,才敢面对别人去采访,你才有能力去提炼观点,这个观点还能振聋发聩。因此,把新闻当事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多么巨大的作用!它是全方位的提高!发一篇稿子等于研究一个问题,发一篇稿子等于涉足一个领域,发一篇稿子等于核实一个重要情况。你的效率,你的敏锐性,你认识问题的深度,你对实际状况的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天天都在培养。

2、军事新闻人更应是心灵敲击人

年年初,我登上青藏高原,来到西藏,采访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首次成规模成系统展开我军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

期间,得知76岁高龄的俞梦孙院士先后八上高原,并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入高原初期人体适应低氧环境动力学模型,首次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指导科研试验队通过90天的高原试验,在攻克世界性高原航卫保障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设计的高原航卫保障方案能保证飞行员进入高原后,即使不用药、不吸氧,也不出现高原反应,实现“急进高原迅速形成战斗力、常驻高原持久保持战斗力”。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能上高原参加这项工作,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所长把病中的父亲送到了空军总院,委托总院的战友代为照看自己的父亲;机关考虑到俞院士年岁已高,不批准让他上高原,俞院士说名单上不用写我,高原我照上。一件事一件事让我非常感动。

回京后,我将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了汇报。我们感到,俞院士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值得敬佩,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不畏艰险、科学严谨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优良作风更值得空军广大官兵学习。之后,我和我的同事徐同宣、高杰等多名记者,先后多次深入采访俞院士本人以及其爱人、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充分挖掘俞院士科研人生的点滴精彩。

后来整版刊发长篇纪实通讯《追梦的人》,在所有媒体中第一次全面深入细致地报道了俞院士先进事迹,在空军部队上下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引起了其它媒体和有关领导的







































苯酚毒性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79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