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吃中药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49.html 牢记新使命奋发新作为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宣城更大力量! 近日,市委书记陶方启接受安徽日报记者专访。 本周,宣城的各项工作被主流媒体 记者:宣城市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您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 陶方启:通过持续深入学习,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也越发感到宣城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突出的感受有三点:第一,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矗立了“新航标”。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是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新定位,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南针。我们要以“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的敏锐性,把“为什么提出、核心要求是什么、宣城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学懂弄通做实,努力在安徽实现“更大作为、更大进展”中奋力争先进位、贡献更大力量。第二,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赋予了新使命。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期间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给我们出了一套“新考卷”。我们要全面对标对表,结合宣城实际,进一步理清“答卷”思路,增强“答卷”本领,找到“破题”的具体抓手和方法路径,奋力交出宣城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第三,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次会议,开启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更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宣城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必须以重任在肩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加速一体化进程,以“争当排头兵”的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厚爱。 记者:围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宣城市将抓好哪些重点工作? 陶方启:我们将在以下八个方面重点发力,把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 一是在夺取“双胜利”上奋发新作为。坚持统筹“两手”、打好“两战”,一步不松抓防控,一招不让抓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紧盯年度目标、紧抓年内时间、强化运行调度,着力保主体稳住基本盘,抓投资扩大增长点,促消费弥补薄弱项,稳外贸拓展新空间,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二是在发展高质量上激发新动能。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千企升级计划”和新兴产业“双百项目”建设,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等十大特色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力争培育2个千亿级产业、6个亿级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千亿园区。 三是在推进一体化上用好新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入谋划全面融入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与沪苏浙全方位对标对接。以交通一体为先导,坚持铁路、公路、水路、航路“四路”并进,谋划推进一批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与沪苏浙等高对接、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创新协同为关键,依托宛陵科创城、上海“科创飞地”等平台,探索建立“孵化在外,转化在宣”模式。以产业合作为突破,把“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着力实干快干、先行先试,力争尽快形成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全市域发展的突破口。 四是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树立新标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把宣城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在目标引领上,强化“绿色导向”,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覆盖。在项目布局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在治污治理上,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智慧环保”监管体系建设,让宣城“生态福地、兴业宝地”品牌更加响亮。 五是在谋划“十四五”上凸显新跨越。总体思路上,坚持不懈“对标沪苏浙”,坚定不移“争当排头兵”,把“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蓝图一绘到底、一干到底。目标定位上,坚持争先领先创先,确保“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作举措上,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以项目谋划为“生命线”,推动新时代宣城发展跨越赶超。 六是在治理现代化上争创新优势。以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为统领,持续深化平安宣城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宣城”建设,加快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建+三治”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宣城样板”。 七是在为民谋福祉上实现新提升。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小康指标和群众认可“双达标”。全力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四启动一建设”,提升防御自然灾害水平。 八是在党建强保障上展现新担当。坚持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化年轻化干部选拔使用,常态化选派干部到沪苏浙跟班学习,全链式实施“选苗、育苗、墩苗、间苗”“四苗”工程。发挥好李夏、甘磊等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锤炼务实扎实的优良作风。完善激励担当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保驾护航,着力营造宣城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坚定不移推动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宣城落地生根,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11月13日 ●11月13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打卡“皖南川藏线”》。 标题:徽影像 打卡“皖南川藏线” 11月11日 ●11月11日,央视《朝闻天下》刊播《安徽宁国:红杉林进入最佳观赏期》。 ●安徽日报客户端《点赞!旌德提前完成灾后农房重建(维修)任务》报道旌德。 标题:点赞!旌德提前完成灾后农房重建(维修)任务 全文(滑动查看): 点赞!旌德提前完成灾后农房重建(维修)任务 通讯员朱于斌姚阳记者张敬波 为确保灾后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旌德县全力推进灾后农房重建(维修)工作,提前完成户共间水毁农房的重建(维修)任务,通过评估验收,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满足入住要求。 今年7月,旌德县因连续强降雨发生罕见的洪涝灾害,导致部分群众住房损毁严重。灾情发生后,该县迅速启动自然灾害Ⅱ级救助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进行实地查灾核灾,在妥善安置因灾损毁房屋群众的生活同时,多举措推进灾后农房重建(维修)工作。根据“村报、镇评、县核”的要求,该县确定重建农房23户71间,维修加固农房78户间,并明确规模适度和经济、安全、适用的农房重建维修标准。 在重建和维修过程中,该县按照尊重群众意愿,群众自救为主、政策救助为辅,特困兜底保障的原则,坚持“精准、细致、高效、托底”的工作要求,通盘谋划,科学规划,及时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同时,按照有利于防灾避灾和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自下而上建立台账,坚持科学选址、一户一策,确保精准到户、审核到位。为尽快让受灾群众住进新房,该县压实责任,强化督查,倒排工期,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抢抓天气晴好建筑施工有利时机,全力推进,提前完成了全县水毁农房重建(维修)任务。11月5—6日,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组织县应急、住建、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对全县重建(维修)农房进行了逐户评估验收。 ●安徽日报客户端《聚力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报道宣州。 标题:聚力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文(滑动查看): 聚力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童然记者罗鑫 连日来,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牢固树立“项目为零一切为零”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聚力、高效合力、靶向发力、精准施力,以真招实措助推项目落地开花,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增效。 在该乡正邦生态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亩土地的征收,正在进行地面附属物的清表、道路铺设及打井作业等工程施工和主体工程建设准备工作,预计明年9月前完成项目主体建设。 据了解,该项目是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给和国家战略性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占地约亩,总投资为5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将购置各类设备1.6万余套并建设生物发酵设施等配套工程,建成后可创造余个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增收,促进该乡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按照乡党委政府“奋战两个月决胜四季度”部署要求,该乡上下科学统筹、齐心作战、聚力攻坚,把实施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作为决战“六大会战”、冲刺四季度的“重头戏”,全力抓服务、强调度、补短板、促落实。组建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明确14个乡重点项目建设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梳理调度重点项目推进情况,通过晾晒项目投资完成率、施工进度和竣工投产情况,大干快上、比拼赶超,全面掀起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热潮。 11月10日 ●11月10日,安徽日报11版《集体经济强村民致富快》报道郎溪。 标题:集体经济强村民致富快 全文(滑动查看): 集体经济强村民致富快 ■本报记者罗鑫本报通讯员余克俭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11月2日,记者来到郎溪县凌笪乡王桥村香缘药业产业扶贫基地,只见这里漫山遍野的栀子树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实。村民们头戴草帽、挎着编制袋穿行在栀子树丛中,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栀子果收入袋中,装满袋后,再扛到路边过称,满是丰收的喜悦。 “约亩的水栀成熟挂果,进入了采摘季,每天吸纳附近多名村民前来务工。果子按3毛一斤称重计算工钱,采得快的村民一天能挣多块钱呢。”香缘药材种植园的负责人岑旺金告诉记者。2年,退伍后的岑旺金赴浙江、江苏等多地考察学习,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栀子产业。 “以前乡里乡亲都没有致富门路,像我身体不好,更是无处可去。”今年65岁的陆涛林是村里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脊椎时常疼痛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活,生活一度困窘。“自从村里发展栀子产业,我就在这务工,平日里活不重,主要除除草、施施肥、摘摘果,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早就摘掉了穷帽子。” 据了解,王桥村香缘药业产业扶贫基地吸收土地入股农户24户,每亩分红收益元,为10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平均增收8元。 “年,基地当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创造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村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乡村振兴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王桥村党总支书记黄文武说。 几年前,位于该县新发镇的双桥村同样是落后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年,该村申请资金先后三年投入万元打造双桥村芦笋产业扶贫基地,流转了村民土地65亩,发展芦笋种植。 “今年芦笋总收入近40万元,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9万元年收入,也吸纳了25户村民就业,每户每年增收0元。”双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余光云说。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侯新隆说,年全县90个村(居)经营性收入达.51万元,年达.53万元,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7个,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增长。 ●11月10日,央广网《探寻中国“宣纸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标题:探寻中国“宣纸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文(滑动查看): 探寻中国“宣纸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央广网宣城11月10日消息(记者徐鹏)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也是安徽省唯一完整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传承至今已有1多年的历史。 作为宣纸的原产地,近年来安徽泾县围绕这一核心,积极打造中国宣纸小镇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突出宣纸和非遗特色,聚集和提升宣纸及文房四宝产业,成功摸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千年古纸”演绎出完美的现代蜕变。 在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捞纸作业。(央广网记者徐鹏摄) 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变成韧性十足的宣纸需要道工序,历时3年。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内,碓皮、捞纸、晒纸、剪纸……工人们一步步技法精湛的操作,让记者第一次近距离体会到“古艺宣纸”的诞生秘诀。 “宣纸是最能体现中国画和书法意境的书画用纸。由于品质要求极高,所以它的产量很低。”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宣纸大师黄迎福介绍道,公司现有员工约1人,年产宣纸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手工造纸领袖企业、人类非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单位、宣纸标准和书画纸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在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碓皮作业。(央广网记者徐鹏摄) 值得一提的是,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即由该公司员工表演的宣纸技艺开篇,随后在一张象征宣纸的长卷上徐徐展开五千年中华文明。“开幕式后,组委会寄来了由总导演张艺谋亲笔签名的感谢信,至今仍摆放在中国宣纸博物馆内。”黄迎福说。 说到中国宣纸博物馆,就不得不提以它和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园为核心打造的中国宣纸小镇项目。该项目于年9月列入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占地约为2.83平方公里,聚集和提升宣纸及文房四宝产业,吸引一批书画艺术家落户,建设一批艺术馆、展示馆。主要建设配套服务区、技艺展示区、艺术交流区、活力产业区、宣纸生产区、艺术怡养区六大功能区。 张艺谋导演亲笔签名的感谢信至今仍收藏在宣纸博物馆内。(央广网记者徐鹏摄)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泾县宣纸小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小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宣纸为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宣纸小镇未来将以高质量为标准,致力于打造泾县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窗口。” 小镇除了带来宣纸企业的聚集效应外,还使与宣纸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呈现规模化增长。 据介绍,泾县宣纸书画纸企业主要分布在丁家桥、泾川、榔桥等乡镇,其中丁家桥镇占80%。为了推动了宣纸书画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该镇主动从事电商销售,不断扩大宣纸销售渠道,年,丁家桥镇正式被阿里巴巴研究院评定为“淘宝镇”。 随着今年“双十一”的到来,线上销售也进入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时候。踏入泾县三星纸业有限公司的仓库内,记者听到了不绝的胶带撕扯声。两名工人坐在一堆货物前,娴熟地将胶带缠绕在货物包装盒上,再“一气呵成”有序地贴上快递单。从打印出货单、配货、包装、打包、到物流运送,这套工序早已成为这里的日常。 “我们电商销售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练习纸以及米字格。”据公司电商负责人曹杨透露,尽管公司去年才正式涉及线上销售,但今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万元了。据了解,目前丁家桥镇像三星纸业这样的企业有多家,全镇宣纸产量达余吨,书画纸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宣纸书画纸产业已成为该镇主导产业、优势产业。 在搭上互联网快车后,电商销售的新模式迅速增加了它们的销售渠道,扩大了产品销售范围。眼下,丁家桥镇也正以宣纸书画纸网络销售为核心,进一步促进宣纸书画纸销售和电商的有效融合。并筹建电商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泾县筹建了安徽省首个区域电商数据研究中心,为宣纸书画纸产业电商发展和数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11月9日 ●11月9日,人民日报17版《安徽绩溪县培育致富带头人能人带头增收不愁》。 标题:安徽绩溪县培育致富带头人能人带头增收不愁 全文(滑动查看): 安徽绩溪县培育致富带头人 能人带头增收不愁 胡飞光程渡生
年以来,安徽绩溪县着力实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通过引进、扶持、优选、培育“四个一批”,培育乡村致富能人,打造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引擎”,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县26个贫困村共有创业致富带头人名,年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动贫困户和农民增收2亿元。 优选一批,是从农业产业化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和相关乡土人才中遴选89名致富带头人。制定乡土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行动方案,让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高、奉献意识强的带头人脱颖而出。 培育一批,是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着力把农村党员、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发展能手,再把发展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近3年中,全县余名村干部包括后备干部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名有文化、有致富带富能力的中青年农民骨干当选村干部。 引进一批,是实施“绩溪创客”“绩溪工匠”人才培育、引进聚才行动。每年春节期间分别召开一次绩溪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绩溪籍高端人才献计高质量发展春节座谈会。3年中,已有30多人为家乡提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行性项目建议50多条,其中有70%的项目建议正在实施中。 扶持一批,是通过送政策、送资金、送待遇等方式来扶持致富带头人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绩溪县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设立了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万元,重点支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农业经营主体。5年合计扶持贫困村产业致富带头人26人,扶持资金.8万元。安排涉农资金项目优先支持贫困村或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年以来,全县共安排市级以上涉农财政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46名创业致富带头人领办的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发展项目。 ●11月9日,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刊播《安徽各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真抓实干奋力前行》综合报道宣城。 ●安徽日报7版《改造危房群众安居》报道郎溪。 标题:改造危房群众安居 全文(滑动查看): 改造危房群众安居 ■本报记者张敬波本报通讯员余克俭
“感谢好政策,让我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近日,家住郎溪县新发镇官桥村小墩岗村民组的81岁独居老人夏登云告诉记者。 夏登云家原本破旧的老屋子下雨怕漏、刮风怕倒,今年5月维修后,木制门窗换成了崭新的铝合金门窗,“伤痕累累”的墙体“变身”为加固过的雪白外墙,卧室、厨房、卫生间也都粉刷一新,亮堂又结实。 “夏登云是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新发镇城建办主任李小刚告诉记者,今年初,夏登云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提交了维修申请,经过“村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他的房子5月份开始维修、6月份竣工并完成验收和资金打卡工作。房屋维修后,他们第一时间帮老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除了修缮加固外,郎溪县对无法通过修缮方式消除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拆除重建。当日中午,记者走进毕桥镇十井村李村村民组低保户蓝玉祥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建好不久的平房,全新的琉璃瓦、雪白的墙面、硬化的地坪,厨房里通了自来水,客厅和卧室收拾得窗明几净。 “我以前那个老房子,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要不是危房改造政策,我不知道啥时候才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蓝玉祥感激地说。 “十三五”以来,郎溪县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作为一项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落实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有效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过程中,该县严格执行“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审批制度,努力做到危房改造不落一户、不错一户。 郎溪全面实行县级逐户竣工验收,重点加强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的检查和指导,确保危房改造质量合格、管理规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至今,该县已拨付资金.6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户,其中贫困户户。 ●安徽日报8版《脱贫致富“牛”劲足》报道旌德。 标题:脱贫致富“牛”劲足 全文(滑动查看): 脱贫致富“牛”劲足
陈长红的养殖场建在大山深处。 10月30日,旌德县俞村镇杨墅村,陈长红向村民传授养殖经验。 10月30日,陈长红在检查新盖的猪舍。 10月30日,陈长红在山谷中收割种植的牧草。 10月30日,旌德县俞村镇杨墅村,陈长红正在教饲养厂的工人如何制作黄牛饲料。视力残疾的他,利用短短5年时间发展养殖业,从贫困户成为致富带头人,在大山深处演绎着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 今年43岁的陈长红患有视力四级残疾,女儿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穷则思变,陈长红生活的杨墅村四面环山,发展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定决心后,他向亲戚借了钱,养起了鸡和牛,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他的鸡得病损失惨重。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帮他联系了当地农业局和畜牧局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努力学习后的陈长红选择了“再出发”。这次他筹集了5万元,购买了5头牛和0只鸡,并流转了十几亩水田,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看着自家养殖的鸡和牛茁壮成长,陈长红充满了干劲。年,他争取到了县级标准化家庭农场项目资金和能繁母牛补助两个项目,建起了0平米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又流转了68亩土地,成立了县级标准化家庭农场。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脱贫后的陈长红作出决定:带村民共同致富。从开始聘请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到自家农场务工到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目前,他的农场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共11户,养殖肉牛20余头、本地土鸡1万余只、环江香猪30余头,年销售额达万元。年,陈长红被评为宣城市“自强脱贫户”,去年8月,他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面对这一切,陈长红深有感触:“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不怕输,你就是最棒的!” 本报记者程兆摄影报道 ●安徽之声《全省新闻联播》刊播《补齐民生短板、共享公共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我省群众尽享一体化福利》综合报道宣城。 (全媒体记者焦琨文字整理) 来源 宣城发布 编辑 焦琨 审核 金婷婷 主办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知, 并在转载时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明显注明文章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