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版)修订的七年级历史教材开始使用。在年9月24日安徽省淮南市举办的“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培训”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徐贵亮老师亲临培训现场,为教师们介绍了课程改革的最新情况,解读了历史课程标准。 一深化课改的基本思路与任务一项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个目标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是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五项统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主要是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主要是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简单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主要是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主要是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十项改革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十项改革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1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改的重大举措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2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深化课改的重点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二是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研制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二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三全面深化课改需要白癜风可以治愈吗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y/85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