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欢迎点击上面蓝字“点滴经卷”订阅

十九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年美国人莫尔斯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在获得了在实验室内架设有线电报机的成功。有线电报一出生,就改变了世界信息的传递形式。当然,当今之世,别说是有线电报了,就是无线电报都成古董了。

有线电报发明之前,西方强国像英国也没有更好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之间,一封信有时要走上几个月。比较起来,当时我们的信息传递方式还是相当便捷有效的,因为我们的驿站遍布,一站站地传递着官方的信息,顺便也捎带一些民间的信件。碰上紧急公文,四百里加急或者六百里加急,马不停蹄地传送,几天功夫公文就可以从北京传送到边远省份。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公使陆续进京,跟国内需要频繁的沟通与联系。另外,在各开放口岸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做生意没有电报,也感到十分的不变。这样一来,外国公使或外商通过外国公使就开始向中国的主管部门——总理衙门频繁申请,当然这样的请求最初都被婉拒。任凭洋人们说破了大天,讲尽了电报的好处,而且许诺在他们架设电线开通电报后,由中国政府接掌,外国人缴费使用这样的优惠条件,一样被总理衙门所拒绝。

在屡次交涉无望的情况下,洋人们开始擅自行动。年,上海利富洋行在浦东架设电线,竖起电线杆二百多根。清政府上海地方当局自然不敢公然禁止,于是暗中策动乡民,趁夜间将电杆砍毁了不少。年,洋人们的行动更为嚣张,丹麦的大北公司,居然堂而皇之地在吴淞口将已铺好的海底电缆接引上岸,并架设电报房。无论清政府怎样交涉和抗议,他们就是置之不理。

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在这个事件中,清政府由于信息不畅,多有误事,让日本平白占了好些便宜。痛定思痛,李鸿章等洋务大员们开始反思电报问题,认为铁路和电报都得赶快提到议事日程上。

中国正式开办有线电报已是年的事了。这一年,由李鸿章倡导,中国电报局成立,当年架设从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路并开始营运。主持电报局的是李鸿章麾下头号洋务大将盛宣怀。当时的有线电报,是发报机发出信号,这个信号转换为莫尔斯电码。当时,西方通行的是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字母。而我们是汉字,不是字母。于是盛宣怀发明了四字电码,即由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同时,以诗韵韵目来指代日期。例如1日为东,18日为巧,21日为马,29日为艳等,这样21日发的电报就叫马电,29日发的电报就叫艳电,这样的方式延续了很久。

在清末,电报的使用,官方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般老百姓还是无法使用得上。这其中自然有电报费用的因素,因为当时电报贵得吓人,一个字动辄大洋一元甚至数元。连财大气粗的报馆,都得等到半夜时半价了才来发稿。即便如此,电报的出现还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报业。因为在电报出现之前,报纸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即使有,也多半是道听途说之类。但是自从有了电报就不一样了。年1月,上海的《申报》第一次开始使用电报传输电讯。从此以后,这样的电讯就成了《申报》的专栏。一时间,《申报》的订户大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报在中国扎下了根。到了民国的时候,电报已经一点都不陌生了。军阀们一遇大事,都会利用电报发出通电,然后由报纸刊登。商家也习惯用电报传递商业信息,有钱人家如果遇到急事,也会拍个电报。再往后,电报变成了无线的,直至今天变成了古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w/104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