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淮南师范学院女生扶老人事件,一波三折,连续反转,现在终于警方做出了通报。

事件回顾1

9月8日晚   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女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上午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却被诬陷为撞人者,寻找目击者证明清白;

2

9月9日下午 至少有两位目击者愿意为女大学生作证,其中一位已在当日前往派出所做了笔录;

3

9月15日晚   安徽当地电视台播出节目中,3位目击者表示,曾听到女大学生在现场向老太太道歉,并承认是自己撞倒;

4

9月21日 淮南警方通报,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这起“扶老人”事件可谓一波三折,虽然“剧情反转”的次数不算近年来最多的。但显然,当事情真相大白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不由得感慨一句:被这来回反转的事情搞晕了,又浪费感情了,又瞎耽误工夫了。

不断反转损耗社会公信

  如果什么事都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那这个世界未免也太简单了点。然而被这类“撞人还是帮人”的事反复吸引并经历颠来倒去的变化,确实也是一种公众注意力的无端消耗和浪费,更是一种对社会互信的损耗。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类似风波后,我们确实也该归纳归纳,如何别让这类反转剧反复上演的好办法了。

制止反转剧反复上演 靠更强的法治能力

  之所以在“被撞还是自摔”、“讹人还是被讹”上常常反转,那是因为事实真相的还原比较费周折,这也就给了很多人用虚假事实“搅局”的空间、余地。

  针对此,全社会的法治能力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交通执法机关应更积极主动作为,尽早查清认定事实;社会综治系统的先进技术覆盖能力应进一步提升,免得老出现这次事件中监控录像局部缺失所带来的麻烦;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纠纷时,应更清晰地体现多年来在类似案件中的司法实践成果,把“谁主张谁举证”等原则运用得更准确,并更多地向公众传递处理类似纠纷的基本法治常识。

制止反转剧上演 靠更具法治思维的舆论传播

  虽然很多人抱怨“反转”烦人,盼望这类纠纷能尽快真相大白,但对互联网舆论场上的某些人、某些媒体机构来说,连续“反转”才有“GDP”,如果什么事情都很快搞得水落石出,那得损失多少热点话题、损失多少点击率啊。因此,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在类似风波骤起时,缺少耐心而不缺少冲动,往往扑上去一通爆炒。这种“急脾气”的舆论氛围,客观上也夸大了每一次事件的真实影响力和   可惜,这些“快感”只属于少数人,却为之付出了社会公共精力和社会互信的损耗。更具法治思维的舆论传播,由此成为我们渴望之局面:职业媒体在及时报道社会新闻时,不只追求“快”、“猛”、“鲜”,还应体现相当的职业判断力,和舆论传播的“法治克制”——对那些似是而非、事实不清的“料”,审慎传播,审慎放大,留有余地,并引导公众以法治思维来看待每一波“剧情”,去辨别每一次“反转”。

不能总让真相“迟到”

  有人认为不要担心这类“反转”,因为转来转去,最后终究会转出真相。没错,在这个资讯发达、法眼渐多的时代,再复杂的“撞与讹”,最后也总会真相大白的。但我们仍然应有更高要求,那就是用更多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让真相更早到来。

  

  因为真相虽然最后总是会到,但它的迟到,会带来社会公共资源的无端消耗,会一点一滴地降低社会互信,会降低公共传播的“法治含量”,会折磨无辜的当事人,也会给某些诉求不端者以可乘之机。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唐怡

编辑/郭爽文雅吴璇

用法治思维思考,用法治方式处理,不要让真相总迟到!支持原创请点赞!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w/10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