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头条/铜陵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吾球商业地理:对李白,我们都知道他才华横溢,但是维持他那一辈子才华的财华,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虽然物质的自由不能替代精神的完全自由,但不管如何,在蛇年伊始,我们用这样一位大诗人为自己的新年开篇,可谓是找到了一个有关才华和财华的好彩头,祝愿大家下笔如有神,赚钱则如有神助。采写/余徐刚;主编/王千马;图片/网络;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千金散尽还复来,还复来,李白的钱,究竟从哪儿来?沉甸甸的铜钱银两啊,可不是黄河之水,随便就从天上滚落而来。大诗人李白是个远行客,一生玩遍祖国大好河山,广交豪杰名士,走过大半个中国。唐玄宗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五个道,李白到达过九个道,分别是:河北道、河东道、河南道、都畿道、京畿道、淮南道、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根据他的诗词统计,李白一生的游历行程约为多公里。这个数字,即使放在交通工具先进发达的今天,也令人啧啧惊叹。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李白的吃喝住行及雇佣的侍者开支从哪里来?01.富二代?卖诗,还是吃软饭?Thepoetimmortal-LiBai有人说,李白是富二代!根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城尉”也就是守城的军官,也是靠国家俸禄到固定时间领固定银子的,《新唐书》中,对李白的家世做了简单描述:“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也就是说,西凉的开国帝王李暠是被唐王朝供奉为正宗合法的先祖,李白明显遗传了父亲的性格,或者说,他自小受父亲影响,骨子里便有了特殊的品性。史书记载:李客在“十五能观奇书”“颇尝览千载,观百家,至于圣贤,相似阙众”。由此可以印证,李白的父亲是个十足的读书人,倚靠守城的职位,私下里有可能会做点贩运盐铁的生意,补贴家常,但不是大老板。事实上,李白25岁离开家乡四川后,再也没有回去过。即使李白是个富二代,但资源也有耗竭的时候,他的父亲李客不可能供他一辈子。李白在年轻的时候,也有窘迫之时,他为好友吴指南剔骨迁葬却要向别人借钱。也有人说李白名气大,靠卖诗得润稿费,这也是不太可能,同时期的“诗圣”杜甫与李白齐名,一生流离颠沛,生活艰顿,59岁时死于辗转漂泊途中,却未曾得到他人援助。自古至今,诗人单凭诗稿糊口难于上青天。李白常与渔商为伍,结伴而行,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才情归才情,性灵归性灵,一大把的物质身子,总归要注入现实生活中。还有人说李白靠吃软饭,李白共娶过四位老婆,唐代魏颢记录:“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李白第一任夫人许氏,是唐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女,最后又娶了武则天当权时宰相楚客的孙女,她们均出身名门贵族,可以资助夫君游山玩水,豪饮交友。但李白是个典型不顾家的男人,家庭形同旅社,只且是暂时的栖息地,他的一生九成以上时间要不在旅游,要不在旅游的路上。哪个女人在放风筝时会主动扯下线,放逐自己的夫君海阔天空?一次次提供经费,让他有家不归,长年累月在外漂泊?况且,李白浪迹天涯也从来不会带上妻儿,估计也没有哪种家人能够长期陪一个浪子五湖四海漂游。另外,依照李白的性格,也不会一次次厚着脸皮找老婆讨要差旅费的。02.能挣到钱,也舍得花钱Thepoetimmortal-LiBai李白游山玩水,大马金刀,施金舍银,豪爽阔绰,经济上完全实现了潇洒自由。《行路难》中,李白这样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纯金制作的酒杯、十千(相当于1万文钱)一斗的清酒、白玉盘装的佳肴美味,一顿饭要花多少钱?杜甫也就喝文钱一斗的酒,这绝对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起的。还不止于此,李白在对待金钱上视如粪土,金银珠宝在他眼里啥都不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钱在李白的眼里不算什么,也就是用来换取美酒佳酿的什物,所以李白会大声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能挣到钱,也舍得花钱。李白在长期的漂流生涯中,也有殚精竭虑之时,天宝元年,蒙山中隐士吴筠入京举荐,玄宗天子降下诏书,命李白即速进京陛见。李白狂傲不羁,不但没当上官,还差点儿丢了小命。最后只能只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了。李白在长安待了两年始终找不到工作,这段捉襟见肘的北漂生活让他对理想变得心灰意冷。李白到了中年,常常捉襟见肘,总不能靠诗稿化缘来维系无尊严的生活?李白陷入了困顿,再也无法大手大脚挥霍银两。但他又不是个傻白甜,机会来了,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了安徽南陵的叔父李阳冰家,这是另一番异域镜像,他写下了《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江夏太守李邕的接济书信尚在袖中,但诗人已嗅到更真实的财富气息:每昼夜上万斤生铜在此淬炼,足够铸造百万枚开元通宝,恰是他当年“散金三十万”的具象化轮回。他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中激动地写道:“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李白中年后在经济上的完全自如,归于他在铜官山矿产生意上的莫大成功。铜官镇转折了他的命运。03.在超级工厂发现财富密码Thepoetimmortal-LiBai铜官镇地处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等多金属成矿带,李白在《赠刘都使》一诗中,这样描写铜官镇:“铜官几万人,诤讼清玉堂。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铜官镇俨然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之一,据史料可证,唐朝中兴时期,首都长安常住居民约为60万人,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际贸易城市,李白诗中所说的“铜官几万人”即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再加上家属、驻军、来往客商,规模应该在10万人以上。而14世纪中叶前,西欧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和热那亚四座巨型城市,没有一座城市人口超过10万人。天宝五载(年),四十六岁的李白站在铜官山巅。李白显然是被眼前规模巨大的超级工厂给亮瞎了眼。其时,铜官镇聚集了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及矿工、冶炼工、铸币工等,数量达到几万人。几万人一起劳作,工人的号子、器具的撞击、流淌的铜水,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一副超级工厂繁忙的景象。李白脚下矿洞如大地裂开的诗行,吞吐着三万矿工与一千二百座炼炉的炽热呼吸。长安赐金早已在洛阳酒肆化作浮云,此刻他凝视着昼夜不息的冶炼焰火——这种深红里透着青蓝的火焰,恰似《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修辞张力。我们足以想象当时热闹的采矿、冶炼及铸造的热闹场面,无论是规模,还是在场的工人数及技术水平,在同时代,一个几万人的大工厂,也是绝无仅有的,工业中心铜官镇,堪称全天下第一。纵观历史,整个唐朝的贸易相对还是自由的,据《唐六典》卷二二《少府军器监》载:“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若白镴,则官为市之。”即官府只对私采铜矿征收实物税,对税后铜并不要求必须卖给官府,而是允许自由买卖。发现财富密码的李白,开始构建独特的商业拓扑学。他观察到铜官山至扬州的水路,恰似《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歌节奏:铜料自铜官山入长江,顺流三四日可达扬州,每船载重几千斤的利润差额,足够在广陵酒肆畅饮好些时日。这种时空压缩的商机,被他编码进《赠汪伦》的踏歌声中——现代航运考古发现,唐代铜料商船常在桅杆系铜铃导航,其声律节奏与盛唐乐府暗合。诗人独创的“三叠利”经营法颇具现代性:矿老板李白倚着叔父李阳冰,做起了倒爷,在铜官山打个白条,以诗换铜(结交矿监获低价配额),在浔阳江头以铜易盐(置换淮商稀缺物资),在扬州码头以盐兑金(满足胡商贵金属需求)。这种跨介质的价值链运作,恰似其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空折叠术。04.用商业逻辑解构金钱幻象Thepoetimmortal-LiBai在扬州最奢华的酒肆“春江花月夜”,矿老板李白将金锭拍在柜台时的脆响,与二十年前金龟换酒的声音形成奇妙复调。但此刻他已然参透:真正的财富自由不在挥霍的快意,而在创造的自由。这种技术追求本质是诗学的物化延伸。铜者,天地之骨;诗者,造化之气。然而财富积累从未消解矿老板李白的终极困顿。当他在扬州积攒的黄金无数时,却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下“黄金散尽交不成”的悖论。从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到唐朝最有钱的矿老板,李白中晚年在铜官山实现了财富的自由。但,诗人毕竟是伤感的,物质的自由不能替代精神的完全自由。不难发现,其晚年账簿呈现奇特的反比例函数:财富每增长,诗作便减少。这种痛苦分裂在《行路难》中化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自我质询——当铜料转化为诗句的载体,诗人是否正在背叛文字的纯粹性?宝应元年(年),矿老板李白在当涂江面的商船上阖目。舱内上千斤待运扬州的铜镜,将粼粼波光折射成满室星斗。商人计算着这批货物可价值千金,诗人却在镜中看见自己的一生:青年时的巴蜀云烟,壮年时的长安琼宇,暮年时的铜陵矿砂,都在青铜的辉光里熔铸成《临终歌》的最后一个韵脚。当扬州运河的货船依然鸣响着青铜编钟般的汽笛,当铜官山的矿洞化作地质年轮般的文化层,我们终于理解——诗仙在铜陵实现的,是用商业逻辑解构金钱幻象,以铜为舟渡向永恒的自由彼岸。-THEEND-吾球商业地理见城市生长和未来壹点号吾球商业地理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w/162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