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继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一万九千字。

新华社记者吴复民这篇刊载于《回首建国60年》的回忆文章,纵横30年笔墨,见证了上海纺织业从“摇钱树”到“苦菜花”直至“凤凰涅槃”的一段历史。

童继生是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其他行业入职上海纺织不久。近日他在翻阅上海纺织的存史资料,偶然读到此文时,深受感动,边看边写,情不自禁作了多个着重记号和5段眉批。他要求将此文印成小册子作为全系统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材料,并作为企业外宣品奉送来宾。吴复民已退休近15年,与童继生素未谋面,没想到在曾经报道的行业领域还有如此影响力。

吴复民的记者生涯,是从与纺织女工一起纺纱织布“三班倒”、与造船工人一起在船台上烧电焊、与钢铁工人一起在炼钢炉前挥铁锹开始的。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鱼水情结,使她作为一个在地方分社工作、常年联系纺织、化工等工业领域的记者,在共和国建设的每个阶段,都能写出一大批事关全局的参考报道和公开报道,每年都有数十篇参考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重视,推动行业乃至全局工作。

记者如何成专家

年,吴复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入职新华社上海分社后,就一直从事以国企为主体的经济报道。上海纺织长期是国家财政和出口创汇的第一支柱。她的第一步,就是“跑纺织”。一开始,她就勾勒出涵盖棉、毛、麻、丝、印染、针织等十多个行业、四百多家企业的“纺织采访路线图”。她长时间在杭州湾畔金山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蹲点。那时,正是上世纪70年代围海造地的艰苦岁月,是在寸草难长的盐碱地上起步建设的初创阶段。作为跑口记者的吴复民,加入了“金山拓荒牛”队伍。虽然只能同女工们一起在潮湿昏暗的“猪公馆”里睡上下铺,或在没有任何设施的水泥地办公室里打地铺,但她却乐在其中。

蹲点调研让吴复民练就了与国有企业息息相通的敏感和锐利。这使她总能及时、生动地写出道实情、接地气的报道。

年6、7月间,国家决定在全国进行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吴复民深入三家试点企业调研,发现扩权试点方案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她立即采写《上海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工作面临一些待解决的矛盾和困难》调研报告。当年9月,中央领导同志在这篇调研报告上作了千余字的长篇批示,引起很大的反响。

吴复民笔下的先进企业和典型人物,有血有肉,有灵有感,没有对企业的感情、没有对工人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年,上海打响国企扭亏攻坚战。吴复民带领一位青年记者,仅用多字就写活了8位“扭亏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各不相同的扭亏攻略。此稿于当年5月17日在《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加编者按刊出,引起组织部门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zx/104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