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逝去的年,“三农”事业亮点频现,新老难题正在探索破解之道。

  这一年,我国主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让土地休养生息;

  这一年,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业新动能得以释放;

  这一年,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这一年,绿水青山正在各地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

  这一年,人们还确保了多条发生超警洪水的江河波澜不惊,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农民荷包里的钱日益增加。

  农业农村发展是安民之基。丰硕的“三农”成果,为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绿色之路

  在粮食生产的这根弦紧绷多年后,年全国粮食产量终于止步“十二连增”——全年粮食总产量.9万吨,比上年减少了.1万吨。虽然只减少了区区0.8%,但却成为标志性的一个“拐点”。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发展新战略,在今年终于重重地落到了实处。

  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预计全年减少了多万亩。在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看来,这是各地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的结果。

  今年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而玉米主要作为饲料和工业用粮,在“保耕地、保产能”的策略下,成为今年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大目标。

  不种玉米种什么?在东北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中部等农牧交错带,人们开始种植优质牧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在大幅提升产出能力的同时,又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标。不以“产量至上”为中心,更强调土地持续产出能力的理念,正是农业发展新路径的指引。我们还可以在许多地方发现这个新变化:

  ——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

  ——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冷凉地区,更适宜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马铃薯、小米等产业规模正迅速扩大。

  ——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并选择了个县进行化肥减量增效试点。

  ——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的存栏生猪万头,全国水产健康养殖面积比重超过35%。

  ——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7部门共同发布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提出要合理降低开发强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明年农业工作提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确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力重点。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一二三产业融合催生“大农业”

  据最新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而农业的投资增幅则高达21.8%,其中主要是民间投资,而且主要投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

  去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专项建设基金多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多亿元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四川、湖南等省积极推动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进一步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如今,农业不仅成为投资的热土,更是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

  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有万人,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者则有多万人。过去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也有多万人到农村创业创新。

  这些“新农人”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八成以上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过半数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营销推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返乡下乡人员创业不仅可以把现代的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理念导入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而且可以在农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灌注新动能。

  “产业融合的要义,最根本的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我们支持的是真正能够让农民增收的这些新型经济主体。”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表示。

  据农业部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在5.5%以上,乡村旅游人次将达到24亿左右,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0亿元。

  深化农村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河南商水县许寨村52岁的村民刘国富,平时在建筑队干活,但也有些精力种自家的田。顾不过来的时候怎么办?他找了当地一家叫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组织为他提供“托管式”服务。今年刘国富用了这家合作社的小麦耕种、打药、收割等服务,收获后粮食直接送到家门口。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还体现在耕地制度的创新上。据最新统计,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万个;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

  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已由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流转后经营。在坚持“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中国的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正在实现“三权分置”,既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规模效益,一举多得。

  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是另一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探索。年5月,全国29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改革试点。安徽天长县余庄村村民华宏林就是从中获益的一位农民。今年他领到了全省第一张股权证书。让人高兴的是,华宏林知道了自家在村集体资产中还有股的股份。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跨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的崭新格局,要求“三农”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仍然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难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从内部看,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还受制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从外部看,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但供给结构调整滞后;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农业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库存压力和进口压力不可小觑。

  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有的是发展新难题,内在原因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此,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本上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所进行的结构调整既有传承,更有发展创新,不是简单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也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生产水平上作“量”的增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既调整结构、调整布局,又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从产业和体制两个方面,增强农业供给体系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为着眼点和主攻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立足点和核心目标,通过改革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要抓住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以改革为根本途径,既调结构,也改机制,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进动力;要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着力点,把创新思维作为重要动力,着眼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要推进绿色发展这个关键增长点,推进减量替代、科技支撑,做到“不欠新账,努力还旧账”。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难度大、头绪多,必须把握正确方向与原则,牢牢坚守三条底线: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不能降低,保供给、保全国人民能够到点开饭,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闪失。二是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能逆转,农业效益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检验尺度和持久动力。三是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要尊重农民意愿,弯不能拐得过大过急。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紧紧抓住农业农村工作这一“牛鼻子”,稳中求进、蹄疾步稳,就能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真正使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使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来源:新华社)

这里是“大国三农”,感谢您的阅读!

亲,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哦!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zx/9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