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安徽海螺:蓄势扬帆 站上大时 东南亚是现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一带一路”大潮中,东南亚国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相近的文化血脉,稳定的环境,开放的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众多安徽企业也瞄准东南亚市场,丝路淘金。日前,本跟随“安徽企业在东盟”采访调研团赴印、新、泰等三国,访问安徽企业在海外投资兴业情况。从今天起,本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安徽企业在东南亚“开疆拓土”的精彩故事。 7月下旬,38度高温延续烘烤着江淮大地,酷暑中“安徽企业在东盟”采访团一行伺机飞赴雅加达。印尼地处赤道,长年高温。不同的是,这里湿热的空气中隐隐流淌着的一股咖喱的味道。 在雅加达休息1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即飞赴班加马辛,再从班加马辛驱车5个小时,就来到了此行第一站:印尼南加海螺工厂。这也是安徽海螺水泥走出国门,扬帆海外的第一站。 晨曦中的南加海螺工厂 在这场以世界为棋盘的宏大棋局中,“走出去”如何开局至关重要。海螺把眼光投向了水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国家—— 登陆南加首个海外项目落地 印尼南加海螺副总经理胡文钊是安徽绩溪人,全程陪同我们在南加的采访。在万里外的国度见到老乡,虽是初识却更像是久别重逢,话语间都流露出一种亲情。胡文钊年5月来到印尼,最初在西巴海螺项目工作,前年来到南加项目。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向我们描写了南加海螺一路走来的历程。 海螺水泥的前身是宁国水泥厂,年成立海螺团体。经过2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海螺的足迹遍及中国20多个省市区,占据中国水泥市场10%的份额,销量连续10年亚洲第一。 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尼,为海螺提供了“走出去”的东风。海螺积极响应号令,把印尼作为扬帆出海的第一站,第一个棋子就选中了南加。 首次在海外投资建厂,一切从零开始。海螺员工初到南加,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项目所在地全是茂盛的原始森林,人烟稀少,蚊虫肆虐。没有房子,没有路,一切都是空白。面对困难,海螺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己动手砍伐原木建木屋,二十多人挤在一屋打地铺。 “我们18个人,靠手抬肩扛,11天搬运了吨木材。”发电分厂厂长孙飞回忆起那时甩开膀子干事业的场景,脸上还荡漾着豪情。“南加是海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我们不愿坐等装备进场后才开始干。” 说到困难,不得不说征地。在印尼投资办厂,当地政府其实不负责帮助企业征地,征地工作要由投资方自行与农户协商解决。印尼实行土地私有化,征地调和难度非常大。而当地土地管理手段落后,没有详细的权证数据资料。多数土地边界不清晰,特别是矿山林地,常常需要重新勘测边界。海螺人不等不靠,组织屡次实地勘测,对触及的百余户地主逐户造访,陈说征地建厂给当地带来的好处,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整整用时大半年的时间,主厂区征地工作才终究完成。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年11月18日首条日产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运,1座现代化的水泥工厂在南加里曼丹拔地而起。实际建设工期只有24个月。相同的水泥生产线,法国的拉法基和瑞士豪西姆这些国际巨头公司,在印尼建设进程用了6到8年的时间。可以说,海螺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刷新了外资企业在印尼国建设实体工厂的记录。 南加海螺水泥生产线中央控制室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层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东南亚各国的优先事务,东南亚地区的水泥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上升阶段—— 布局印尼拓展东南亚地区 有着“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尼实为“万岛之国”!多座岛屿在太平洋上鳞次栉比。其中爪哇岛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其政治文化中心,首都雅加达就在这个岛上。7月27日,我们从南加飞回雅加达,探访印尼海螺总部。 印尼海螺总部坐落在雅加达最繁华的闹市区。数千米以外,一座顶着巨大的“CONCH”标志的高楼进入我们视野。那就是海螺总部所在地。 “南加海螺是海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对海螺来讲意义非凡。”印尼海螺水泥总经理吴自龙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南加海螺,是安徽海螺,也是中国水泥工业真正‘走出去’的第一步。” 海螺到印尼来,不是仅仅来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是完成全部产业链的国际化。南加海螺只是海螺在印尼投资发展规划棋盘中的第一枚棋子。 在印尼南加落地生根的同时,海螺以更宏大的视野布局印尼市场:落子西巴布亚,占据东部市场;计划南苏拉威西马诺斯和巴鲁项目,筹建大型熟料基地;启动孔雀港粉磨站项目,瞄准爪哇岛核心市场;登陆北苏拉威西,完善印尼布局。六大项目落定,连成1张大,覆盖全部印尼。依照这个计划,至年底,海螺将构成万吨熟料、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占印尼水泥市场份额的20%-30%。 建设中的印尼海螺孔雀港项目生产线图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层层推动,海螺团体东南亚布局也同时全面铺开。 在缅甸,海螺制定了“二城二江”布局计划发展的整体思路,构成了皎施、曼德勒、仰光等多个项目载体。全部项目建成后,海螺在缅甸的水泥总产能将到达万吨。目前,皎施t/d新线项目已成功点火投运。 在老挝,海螺把布局计划的重点选在了万象和北部重镇琅勃拉邦。项目建成后,海螺在老挝将构成万吨水泥产能范围。目前琅勃拉邦项目已具有开工条件,万象项目正展开前期计划报批。 在柬埔寨,海螺与当地实力雄厚的大型团体展开洽谈合作,落实了马德望项目载体,计划水泥产能万吨。目前,马德望项目已完成各项前期报批工作,基本具有了项目开工条件。 凭着本身过硬的实力、先进的技术、敢闯敢拼的精神,海螺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国际化的征程中策马扬鞭,纵横驰骋,正把一个个战略假想付诸于实践,将一张张计划蓝图转化为现实。 建设中的孔雀港项目5万吨码头 在海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适应与融会关系到企业的落地生根与长治久安。海螺严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文化融会,在互信中实现共赢 海螺在实行国际化战略进程中,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并融入其中,实行企业社会,惠及当地民生,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与当地自然、人文和谐共融。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中方员工和印尼员工在价值观、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工作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印尼海螺在推动工程建设的同时,完善办公、食宿设施,不断地改良员工工作生活环境。深入推行用工本土化,发挥中方员工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展开培训交换,使印尼籍员工逐渐融入海螺管理文化。 如今在南加海螺,很多中方员工都已成了“印尼通”。对安徽小伙张杰来讲,交换不但促进了融会,还带来了爱情。张杰和来自爪哇岛的漂亮女孩伊卡(Ike)同在南加海螺质量部门工作,两个年轻人在工作中暗生情素,在交换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目前两人已发展到谈婚论嫁阶段。 甜蜜的跨国爱情,某种程度上正是南加海螺积极推动文化融会,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南加海螺积极与当地政府、军队、警察建立良好关系,并适时参加当地政府、宗教组织展开的各类民族文化及公益活动,适时给予附近村民的孤儿、学校捐赠财物,为公司建设和发展解决了外围障碍,建立了良好的海螺的形象。 投产5年,本地化要到达80%,这是印尼政府的要求。目前南加海螺有中方员工人,印尼籍员工人。投产不到2年本地化程度已超过73%,所有关键岗位都已经过印尼籍员工操作,南加海螺的本地化速度走在了要求的前面。印尼籍员工桑迪(Sandrinata)向表示,海螺是个好企业,他希望能有更多像海螺这样的中国企业来印尼。 目前印尼并没有对水泥工厂提环保要求,但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势必日趋严苛的判断,海螺生产线建设伊始就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内控指标,并严格依照环保标准进行设计运行。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环保政策,规避潜伏的风险。其中,南加项目单收尘装备投资就超过万元人民币。年南加海螺绿化费用超过万元。 印尼海螺水泥总经理吴自龙介绍海螺布局印尼情况 在国内产能多余、新增产能被严控,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水泥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风口逐鹿善弈者谋势 时间回溯到年,海螺团体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巩固华东,拓展华南,开发西部,从安徽走向全国,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强。 此时的国内水泥市场却不容乐观,经过多年的低门坎进入,水泥产能多余问题日趋突出,行业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平台期。海螺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必须“走出去”,占据市场。 “115”末期,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设备、管理已到达世界先进水平。对海螺而言,通过多年发展,本身实力显著增强,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构成了范围、技术、管理、资金、品牌等比较优势。海螺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敏锐认识到,必须抓住机遇,发挥本身优势,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万事具有,海螺“走出去”瓜熟蒂落。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丁锋这样介绍海螺国际化之路:“海螺国际化从‘家门口’东盟做起,几年来足迹遍及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俄罗斯等国,落实发展项目12个,完成海外投资42.5亿元,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逾越,成为省属大型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海螺一路走来,从企业改制到T型战略,从西部开发到“一带一路”,之所以成绩今天的光辉,就是准确捉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各项机遇与政策,顺应了国家政策和情势发展的大势,符合国内外大环境的要求。 善弈者谋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1幅更加汹涌澎湃的海螺国际化画卷正日渐清晰。 治白癜风长春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lt/8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