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新年伊始,有件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一位上海中低阶层家庭出身的女孩,春节前往男友位于江西山区的家。去到之后,对于整个环境不是很适应。尤其是看到晚餐之后,整个人都崩溃了。于是去上海本地论坛求助,最后死活离开了男友家连夜返回上海。 那顿引起轩然大波的晚餐是这样的: 此事在网上犹如打翻五味瓶,引发争论。 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 文:作家陈岚来源:女拳文化 上海姑娘逃了!吐糟男友家的年夜饭,晒出了一张可以有一千种解读的饭桌照。 姑娘起初被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嫌贫爱富”“没有教养”“歧视农民”,“这样的乡村饭虽然粗糙但是很有风味!”,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装什么小资,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泥腿子出身。”但同时姑娘也赢得了上海市民和许多女性的声援:“门当户对很重要。”“凤凰男又骗婚了!” 不过,不管正方反方,都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这样的婚配,完全不看好。 支持小伙子的人口气都比较浪漫但苍白:“你值得更好的姑娘!”可以肯定的一件事:说这样话的人,自己家闺女,断然是不会许给这样的小伙子的。若自己家妹子或女儿打算嫁进这样的家庭,没准反应比事件女主的父母激烈n倍。 为什么?一张餐桌照,洞见了一条暗水涌动而不见底的深河。要越过这条河迈入婚姻,非大机缘、大勇气和大智慧不可——而且是双方兼具上述过人之处。当然,实在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叫“大愚”。 如果没有逃,“也许结局难讲?” 先给大家说说真实版的结局吧。 我的一个闺蜜,经历与这个姑娘几乎完全拷贝,这是一个北京姑娘和一个xx籍乡村男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北京姑娘当时没有逃。 这个新闻和餐桌照就是北京姑娘微博上发给我的。附带了一句:依稀往事似曾见。 七八年前,我的北京闺蜜,第一次去了乡村男朋友家。她男友家庭应该比这个上海姑娘的男友经济条件要好很多,为了她的到来,还做了最大程度的房屋装修,给未来儿子儿媳准备了独立卧室、洗手间,洗手间里装了热水器,开饭时,摆出的是事先已经打听好的她爱吃的菜肴。 北京姑娘不是不识好歹的,很感念这样的厚待,尤其是男方家庭因为她,还特意改变了女子不上席的规矩。 她的男友也是个优秀的男孩,但最后,临到结婚,她退却了。 “纵然感激,但从第一餐饭起,有些块垒就已经种下。”姑娘说。 块垒一,她发现除了她是坐席的,所有的女子,嫂子、堂嫂、小姑、大姑,都是站在桌子边吃饭的。包括忙前忙后的未来婆婆,也没有座位。相反,嫂子家那个才6、7岁的小男孩,大喇喇地和自己的爹坐在席上,在男孩尖利的叫声里,他爹把圆桌上的转盘嗖嗖飞转,方便把儿子爱吃的食物优先搬运给自己儿子。与小男孩同辈同龄的一个女娃,站在已坐满了人的餐桌边,挨挤在一堆男性的腿脚边,由自己的母亲,眼疾手快地从跟前经过的碗碟里,叉起一块肉,塞进自己的嘴里。 她这才明白,为什么男朋友的吃相一直难堪而屡教不改,即使他十分地想改,但餐桌上一坐即忘,要么叭哒嘴,要么筷子来时,忙不迭地伸长脖子尖起嘴去唆食物。 块垒二,所有人吃饭都吧唧着嘴。响亮地吧唧。 块垒三,竟然把一只整鸡,剁成指头大的碎块。男朋友准确地夹住鸡腿的一块,麻溜地放到她碗里,她嚼了一口,立即被鸡肉里包裹的碎骨刺了牙龈。而她无法向男友解释,她从小到大吃过的鸡,要么是白斩鸡,要么是煲汤整鸡,要么是炸鸡,再不然是鸡脯或鸡茸,从未见过可以把鸡剁碎了炒吃的作法,《食经》上不是有说,鸡不宜切过碎? 块垒四,所有人都非常不见外地打听她的收入、她父母的职位、在北京有几套房,听说她是独生女后,马上都毫不掩饰地向她男朋友表示祝贺:那以后那些几百万的房产,不全都是你小子的了? 块垒五,非常不客气地问她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给某某”生孩,乘“你婆婆”还年轻,带得动小孩,多生几个。 她说,我最不能忍受的,倒还不是这些废话。 “我反复在心里犯拧的,是那一桌子,明晃晃亮灿灿的——不锈钢餐盘。” 从小到大,她没有使过这样的器皿。 她从小的餐饮习惯也并不讲究到色香味形器诸色具精。只是喝碧螺春使白瓷,为的取其色悦,喝明前龙井使一只透明玻璃厚矮杯,为观其形逸,喝普洱使一只粗陶杯,喝红茶要么是英国瓷器,要么是紫砂,这在她家,并不刻意,是一种至少已经延续了三代、而且已经无感了的生活习惯。 无论如何,那一桌子不锈钢餐具,在她来看,非常有损食相。扎眼地难受。金属撞击声更让她反胃。那些筷头己发黑的筷子,她尽快忽略,礼貌地吃完整顿饭。毫不失礼。是因为确实相爱。 但从这顿饭开始,她开始参悟,参悟彼此那些总会引起磕碰的差异的根源。 原来以为,爱可以克服这一切。 她安慰自己,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生活习惯需要彼此调适。 她和男友因为相爱又走了一年多。 分手是在结婚前夕。 双方谈及了孩子,男友认为,孩子最好由他爸爸妈妈来带。她想起了那些不锈钢餐具,一个激灵。坚决摇头。男友非常郁闷,我爸爸妈妈不好吗?生活习惯有什么问题吗?即使再不好,不也把我养得这么大、这么出色么? 双方又谈及了孩子的数量。男友说,生男生女都无所谓,但至少要两个。 而男友的一个堂嫂,非常自信地和她说起来自己的生子经历:怀到4个半月,医院的朋友,b超一看,发现是个女孩,直接打了。第二胎果然如愿是个男孩子。——就是那个在饭桌上把转盘转得呼呼起风,在自己爹的支持下,一口气叉走半盘腊肠的小男孩。 她打了个激灵:我的后裔,将来就是这样? 我的生活,将来就和这样的一群人和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交织? 无论她怎么抵抗,无论她怎么切割,它都将透过婚姻和繁衍,渗透到她的现在、未来和后代身上。 她在最后一刻逃了。男友非常怨怼。 “你说说,我哪里对不起你?” 她只能勉强着回答:“结婚这个事,不是对得起或对不起的事。” 彼此这么问答时,她再一次明白,她和他之间,差异的根源,在于,他考虑的和她考虑的,层面差异至大,完全就是刚吃饱了饭的劳动人民和用刈鹿刀割肉,雪夜里放在网子上细细烤来吃的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的区别。这种差异,将决定她自己和后代会选择何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从一开始,他们生长的根就完全不同。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江西,宿儒倍出,大家如云,原有许多积年的旧家。贫困是一回事,贫困却未必一定要活得粗糙鄙陋。我姥姥常说:“江南有大户,江北有大家”。我外祖家在解放之初己如《活着》所写的,因男人赌博而败落。但女人们依然以勤勉所创造的清洁光净,维持着一个家庭的体面。即使来客了只奉得上一杯清茶,杯子也是最廉价的玻璃杯,我姥姥也断然不会用搪瓷缸给客人。 一切从那个亮晃晃的不锈钢盘子和乌糟糟的筷头开始的。它意味着一切。生活方式的差异,审美和审丑的差异,金钱观的差异,养育后代方式的差异,对未来预期的差异。 无论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建国之后,社会阶层曾经被命运剧烈地晃动,泥沙、粗盐、水、草根全部黄汤一样地浮沉不定,大家伙都成了一锅浊汤,许多虚伪的价值观附庸在一些宏大的口号里,被强行推销给人们。粗暴、鄙陋、野蛮和不卫生的一切,曾经被视为光荣的,甚至话语里也充满了暴力的砂砾。但这锅浊水,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清晰地复归它的自然的分层。——宏观的话语也许还在唱高调,但是社会自己正在通过若干符号、生活方式及社交圈自然地完成它的分层与分级。 该沉淀的沉淀,该轻扬的轻扬。 有稳定的阶层及其文化积淀的社会中,原本不应有这样巨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更不应有因户籍资源而产生的灭绝式的发展差异。这种制度式的差距,不应该让一个逃跑的上海姑娘,用道德买单。说风凉话的人,你自己为什么不嫁?或为何不娶同村的小芳? 社会正在象一个正常的社会。有着越来越明确的社会阶层的区别。再建立它自然的流动和上升渠道。不应再有一个粗暴的意识形态的手,把这样的自然守序搅乱、掠夺、破坏和颠倒。 上海这个姑娘,逃的倒不是饭,而是命——一种她说不清道不明却凭直觉感觉到了的宿命。 婚姻是自然流动和上升渠道之一。 下嫁,也不是不可以。 通常是建立在下嫁的对象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弥补阶层的差异的基础之上。高攀,也不是不行,通常发生在女性有极强的生育优势的基础上。比如,一个姑娘即使出身贫寒,但长成了一绝代佳人,又或灵巧聪明过人,那么,她通过婚姻通道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个小伙子即使出身贫寒,如果智识过人,人才出众,在社会中取得了家庭所不曾赋予他的立身之本,如于连,当然也比较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 除此自然的进阶之外,任何以欺骗、道德、舆论绑架或失序暴力如阿q最向往的暴力滚牙床,去改变阶层及自然婚配取向的,都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上海姑娘,你的问题是没教养 文:和菜头来源:槽边往事(ID:bitsea) 新年伊始,有件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一位上海中低阶层家庭出身的女孩,春节前往男友位于江西山区的家。去到之后,对于整个环境不是很适应。尤其是看到晚餐之后,整个人都崩溃了。于是去上海本地论坛求助,最后死活离开了男友家连夜返回上海。 那顿引起轩然大波的晚餐是这样的: 破旧的木桌,不锈钢菜盆,七长八短的筷子,难以分清颜色的菜肴。当然,还有最突兀的那双不锈钢筷子,插在饭碗中间。网上众说纷纭,引发了数十万次的讨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一部好的手机多么重要。假若那个姑娘用的是苹果手机,闪光灯自动,开启了HDR功能,那么,同样的一餐饭,拍摄下来可能是这种效果: 插图来自:KDS社区 请看!斑驳的木板桌不再让人感到可疑的污秽,而是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亮晶晶的不锈钢碗闪耀着欢快的氛围,粉蒸肉隐约飘香,炖鱼身上点缀的红辣椒让人食欲大开,加上温暖昏黄的光亮,这就是许多人心目中一顿再正常不过的山村年夜饭。 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生活?我想,如果江西男孩子的父母如果知道会有这么难堪的一幕,那么他们或许会一早放弃自己省电的习惯,把饭桌上的灯泡换成瓦的。这样的话,即便妹子没有苹果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会是黑糊糊的一团,而是更像第二张照片的效果,充满过年的温馨气氛。 等等,换个灯泡妹子就不会走吗?我觉得结局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事情很简单,不需要网上几十万条的争论,我几段话就能说清楚: 1、最后嫁不嫁的权力在女孩子那里,但嫁不嫁和有没有家教是两回事。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除非极为要好的亲戚或者朋友,一般不会邀请别人来自己家过年。我在这些年里,有许多次外地孤身一人过年的经历,每次都会有朋友邀请到家中一同过年,但每次我都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因为我知道这份情谊是真的,但是去打搅别人家的团圆是不适当的。而姑娘这样决然地拂袖而去,等于是毁了这一家人的春节。没想好可以不去,去了别去毁败。 2、姑娘把晚餐的照片上传社区,无非是因为之前打了电话给父亲,父亲不支持她即刻返回,于是找网络上的援助。网络的确援助了,告诉她“门不当,户不对”不能在一起。 讲求门当户对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嫌贫爱富也完全能够理解,但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婚配,而在于礼貌。一家人欢欢喜喜迎接儿子的女友,结果转身妹子就离开了,全家人郁闷不说,更在第二天就成为全国网络的头条。 “你家因为太穷,儿子让人给甩了”,从一家人的私事,变成一村人,一国人众所周知的事,妹子这么做是不是太过份了一点? 3、一家人弄出这么一桌子菜肴来,品相味道如何另算,这是他们竭力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纯用绝对价值计算,那么一个妹子最好的选择是嫁给唐纳德.川普或者中东的大小埃米尔,他们的一顿饭不会便宜。 不过,对于川普或者埃米尔而言,一顿一万美金的饭,不过是他们财富的九牛一毛,花起来毫不在意。而对于江西农村的一户人家,这顿饭也许是他们所能提供的极限,在年收入里也是客观的一笔。 也许,这顿饭加起来不超过块人民币,但心意应该是百分之百。妹子可以不尊重这顿饭的价格,但不应该不尊重这顿饭后面的心意。 4、一毛不拔大师评论说:吃饭把筷子插在碗里拍照是没受过基本餐饮修养指导的表现,人家尽力做饭招待拍照吐槽也是没有中产阶级教养的表现,所以这只是个底层城市人歧视农村的相煎何太急的悲伤故事。 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核心:没有教养。筷子不准插在饭上是中国人基本的餐桌礼仪,但在微博可能并不是这样。家传三代流氓,自然会反驳“我怎么不知道”,于是就有了许多无谓的争吵。说在别人家做客,拍照上网吐槽不厚道,等于是强迫妹子一定要嫁给这家江西农户,于是又有了许多关于女性权力的疯一般争论,留下逻辑在后面哭喊着追都追不上。 整个事件中,我没看到任何贫富差距、门当户对方面的问题。因为嫁不嫁是个人自由,没有谁要强迫谁一定要嫁给谁。我看到的只是教养问题,而且不是多和寡的层面,而是有和无的程度。正因为太多人根本没有教养,也谈不上任何家教,所以才会引起那么大的纷争。 也不过是因为农村人位于社会底层,他们并没有网上回嘴的能力,才让议题一偏再偏,变成有人试图用道德绑架一个上海城市姑娘嫁给一个江西山村家的男孩。可是,应该讨论的不应该是拍照上网、筷子插饭、春节拂袖而去的问题吗? 最后,讲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经历:一次我去一位佤族大哥家吃杀牛饭,倒了一碗红彤彤的牛心血酒给我,边上是一把长刀,“不喝是看不起我?”,于是我喝了;后来又去一位藏族大哥家,直接用手给我拌了一碗酥油青稞糌粑,边上是一把卡卓刀,“不吃是不是嫌我脏?”,于是我吃了。 所以说,没有一把长刀,就不要请陌生人吃饭。而是应该等他们花几千块跑到旅游景点,哭着喊着求一顿,吃完了还会自拍发微博,宣称灵魂得到了净化,天然食物又是何等美味。 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 文:魏春亮来源:亮见(ID:liangjian)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某上海女陪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看到了第一顿饭后悔了,决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上海。此事在网上犹如打翻五味瓶,引发吐槽无数。 这就是那顿饭。 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是:分!姑娘,坚决分,就算有再多的人骂你鄙视你,都不用理会他们,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你继续忍受你受不了的苦,你有权利追求你所向往且觉得舒适的生活方式。 只是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看到这个新闻,心里五味杂陈。我想到了今天我的晚饭,就是下面这张: 毫无卖相,也并不十分美味。里面有海带、木耳、黄花菜,还有一点点肉丝,这是中午来客人剩下的几个菜放在一起的,晚上母亲热了一下,就着一个馒头,这就是我的晚餐。这样的菜并不寒酸,谁家没有吃过剩菜? 我相信,新闻里那顿饭,肯定不是他们平日里的饭食。新闻里男主角的父母,听说女子带了个上海的女朋友回家过年,肯定是倾尽所能准备了这么一桌子菜,上海姑娘所害怕的这一顿晚饭,却是他们平日里无法企及的盛宴。 不怪这个姑娘不近人情没修养,她只是第一次目睹了中国最真实的境况;她只是第一次发现,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之中。也许只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把她吓坏了。 我不知道新闻里的江西农村是什么样子,我所拥有的经验只局限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小村庄,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小村庄的真实的物质生活。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在想,把上海姑娘吓住的,可能不仅仅只是一顿饭,而是和这顿饭相配套的一切:破败的房屋,试图说普通话却露出蹩脚乡音的父母,无法忍受的卫生条件……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厕所!我不知道男方村子里的厕所是什么样的,但我看到这个新闻后,去拍了我们家的厕所: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我们的厕所,只有一个,男女共用。每次去上厕所都小心翼翼,如果里面有人,听到脚步就咳嗽一声,来人就知道里面有人了。外面还有一个化粪池,而且就在门口。我们这边每一家一户门口都是这样的。 这是厕所内部,一个蹲坑,三面全是砖。狭小阴暗潮湿,还有味道。看到那个罐子了吗?那是我们晚上上厕所时用的。农村人家里都没有厕所,冬天晚上冷,就把这个东西拎到屋子里,早上拎出去。 原谅我让你感到不适,我不是恶趣味,只是想让你们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边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当城里人习惯了抽水马桶的时候,我们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农村人每天在用的就是这种厕所。 看到一篇评论此事的文章说,作者为了体面地待会朋友回家,准备了10年。盖了新房,添置了家居,重盖了厕所,砌了洗澡间,装了热水器,才有勇气带女朋友回家。看到我们这里的厕所卫生条件,我能深深地体会他的顾虑。 再说回那顿饭,斑驳的木板桌上隐藏着可疑的污渍,不锈钢菜盆显得笨拙,七长八短颜色不一的筷子让强迫症患者尴尬无比。然而,我们的生活也比这个好不到哪里去。 这是我们的厨房,虽然贴上了锃亮洁白的瓷砖,但还是古老的样式。虽然也配了煤气灶,但是家里人炒菜做饭,大部分时候还是用的这种土锅。 烧的是豆秸,火在灶中燃烧,灰烬落在下面,如果用烧火棍用力一戳,灰就可能会从洞口扬出来。 今天中午来客人时,我做的菜。 这就是豆秸,黄豆豆粒打下来之后剩下的秸秆,用来烧锅特别好。小时候放学后,我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边烧锅一边看书的。后来去城市里上学和工作,我有时候会自己做饭,都是因为从小烧锅看母亲和姐姐做饭学会的。去年我第一次和朋友去逛了宜家,看到一间间整体厨卫时,自来水管和抽油烟机都让我无比地羡慕。朋友很不理解,他不知道我曾经在夏天烧锅时,忍受过多少油烟和灰尘,不知道我汗湿过多少衣服。 从上海姑娘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她前男友的家里的灯有多黑。我从小就是在这种灯光下长大的,15瓦,昏黄如豆,还发热。即使如此,每当看电视时,父母也不舍得让它亮着,怕费电。 我们这边的农村人,挣钱太难,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舍得浪费哪怕一丁点。一把凳子,能修修补补用上十几年;一把菜刀,就算钝得很难切动,也不舍得换一把。有一次,父亲怕接线板上的指示灯费电,我给他计算了一年也用不到一两度电之后,他还是没事就把指示灯给关了。穷了一辈子,穷怕了。 前几天,我在网上给父母买了一台冰箱。不出所料,父母第一担心的事情还是电费:“买啥买啊,一直插着,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电啊!”最后拗不过我,还是买回了家。 在我说不能经常拔掉插头,否则容易把冰箱弄坏之后,父亲才同意将冰箱一直插着电。但他还是不相信冰箱上写着的24小时用0.49度电的说法,他说,一天至少得用5度电。这让他心疼。 昨天下午,我们村里还发生了一件事。村里的干部为了给我们村子修路,趁过年大家都在,召集村民兑钱。 这就是开会的现场,人们三三两两,或站或蹲,七嘴八舌讨论起谁该兑多少钱。 还是先说说我们村的交通状况。我们村离最近的马路要走半个小时,而最近几年,当周边的村子都已经修上了水泥路时,我们村仍然是土路。现在路上还铺了石子,在以前,完全是泥土,一下雨泥泞不堪。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村头 村里 要修路,政府出一部分钱,但村子里同样要出,村民们一家家都要掏钱。村干部为了让行动更迅速,在去年选了10个代表,总共拿出了14万存到银行里,等路修好后,把全村的钱一家家收齐,再退还给这10个代表。但眼看正月十五之后就要动工,却还是差4万块钱。昨天下午的这个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从穷怕了的农民手里拿钱,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之前拿过钱的代表,总不能再让人家套腰包。但让其他人拿钱,也都是你推我我推他。本来已经答应给块的,因为大家要求他堂哥也出,最后变成两个人一起给;有人要求去年的代表再拿,而惹出一顿气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商量和妥协,最后,还是几个年轻人把钱凑齐了。 这是我们村今年最重大的事情了,听村干部说,正月十五之后就开始开工了,下回再回家过年,水泥路就铺到家门口了。而每年大队申请的修路修桥计划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机会,我们村的路永远也修不好。 新闻里上海姑娘的叙述中,她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于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她晕车。而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人祖祖辈辈无法逃避的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而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的,大多还是这种电动三轮车。农忙时用来拉麦子,平时用来做代步工具上集买东西。但冬天风大,骑着这种车子上路,冷风刺骨,却已经比自行车好太多了。 记得阎连科在《我与父辈》中写过知青派饭的事情,母亲和姐姐要淘麦磨面,等待知青来家隆重吃饭。知青来他们家必须要求顿顿细粮白面,而这些却是阎连科他们一家在春节和其他几个节日才能吃得上的。阎连科说: “直到今天,对于知青我都没有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感到是因为他们,把文明带到了乡村;是因为他们在乡村的出现,才使农村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和文化。于我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现,证明了城乡的不平等差距远远大于人们以为的存在,远远不只是一般的乡村对都市的向往与羡慕,还有他们来自娘胎里的对农民和乡村的一种鄙视。” 话虽然说的十分愤慨,但在这个新闻里,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不平等的差距的存在。也许,以前我们看到了太多巨大的差异,但直到这个上海姑娘的出现,才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将这种差异放大。在上海姑娘的映照下,我看到了我的父老乡亲的生活在城市主导一切的文化中是多么的边缘化,处境是多么的难堪。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当北上广摩天大楼此起彼伏,商场琳琅满目时,广大农村地区即使暂时脱离了赤贫,却和城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鸿沟。不论是GDP统计数字,还是电视上歌舞升平的景象,都要么掩盖要么刻意回避了这种差距。 当人们在赞颂农民淳朴和农村安逸,当人们在同情农村贫困和遗憾乡土不保时,实实在在的尴尬被忽略了。人们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那一桌子卖相难看的菜,那颠簸难忍的道路上扬起的灰尘,那亿万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竟要面临着如此被嫌弃的尴尬。 PS:我们村至今没有网络,这篇文章还是我用流量来编辑的。 精彩文章推荐:(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柳青霸气演讲:彻底地干掉对手,赢得战争 广告行最佳雇主出炉 远离“不聪明且勤奋的人”:广告人必读 干货:让广告真正卖出东西的十个办法 13款创意广告:脑洞大开 妓女为什么不想和嫖客做朋友 这是目前拍的春节最走心广告:看哭了... 离开奥美的广告人都去干啥了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