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统计数据,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4.8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速同比有所放缓。
1.增速放缓,从注重数量向注重品质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1.96%,年为亿元,同比增长16.5%,年为亿元,同比增长11.1%,为亿元,同比增长12.1%,年为亿元。 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比去年同期增长7.9%,增速与过去几年相比有所放缓,但仍高于GDP上半年6.7%的增速,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换挡期,开始从注重数量增量到注重品质提升的转变。 “数据反映出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期,过去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多地依托于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如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而文化产业真正的核心资源应是无形资源,如符号、故事、IP(知识产权)等非物质要素,这应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侧重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也提到,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更倚重于当地特色资源开发,第二阶段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批转企改制的影视、出版行业翘楚脱颖而出,第三阶段就是以创意经济为主的时期,更注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意创新所发挥的作用,是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所在。 从文化产品供给的角度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是关键。向勇提到,一方面,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含量,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将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价值结合起来,如故宫的文创产品,将创意与生活相结合,既是生活用品又具有收藏价值。 “文化消费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奢侈品消费。生产者要将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在文化产品上,使其更具有泥土气息;消费者要增强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政府要着重营造文化消费氛围,让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性,培育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向勇说。 2.东部优势明显,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在今年评选出的第八届“文化企业30强”中,安徽省的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入选企业数量与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近年来,安徽省在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品牌方面的探索颇有成效。 分区域看,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全国的75%,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6.6%、7.1%和1.3%。从增速看,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同比增长9.9%,均高于东部地区7.1%的增速,而东北地区继续下降,降幅为7%。 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企业收入以75%的占比保持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虽数值较低,但增速已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负增长尤其值得 “中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禀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所涵括的地区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但这些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经济基础水平较弱。”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指出。 金元浦分析,地区文化产业与当地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近年来仍然不乏亮点。如湖南的广电、动漫行业,江西、安徽的出版行业等都有优质的文化品牌;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等几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云南、贵州在发展传统旅游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在进行一些大数据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文化产业主要增长点在于内容创意、文化科技等行业,如在北京,近一半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互联网相关产业。”金元浦提到,相比之下,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靠资源要素推动的阶段,今后应逐步探索从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转变。 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区域化和特色化的布局特征,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对此,高宏存认为,区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各地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模式。同时,建立跨区域合作平台,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3.“互联网+”优势凸显,文化服务类行业快速增长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近期发布《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年红人产业产值接近亿元,远超年中国电影市场亿元的票房金额。23岁到28岁的“职场新人类”是网红经济最主要的消费人群,占到消费总人数的49%。网红经济成为年最值得白癜风惠民活动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