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王奇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创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女中豪杰。年11月8日生于福建闽候(今福州)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轩亭口。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秋瑾,原名秋闺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璿卿(璇卿),小名玉姑,别号竞雄,又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秋瑾原籍浙江绍兴。年出生于福建,当时她的祖父秋嘉禾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少年时期的秋瑾就是在福建长大的。秋瑾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她的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做过知州、知县等。秋瑾有兄妹四人,哥哥秋誉章是长子,长秋瑾三岁;秋瑾居次;妹闺珵,后来也像秋瑾一样去掉闺字,改名秋珵,小秋瑾三岁;幼弟宗祥,后改名宗章,是其父的妾孙氏所生,小秋瑾22岁。秋瑾的母亲单氏,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是浙江萧山城内的望族,知书达礼,诗文全通。秋瑾自小的教育应该说主要得自于她的母亲。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惊喜不已。每每下堂回来,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爷爷看。爷爷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爷爷秋嘉禾60岁(年8月)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喊疼叫苦。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求胜心切,两腿一夹马肚子,马向前猛一窜,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用上了派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王黻臣,是当地一个富商,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来到湘潭又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廷钧(王子芳)给秋瑾提亲的。王廷钧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满意,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廷钧。秋瑾对王廷钧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廷钧,秋瑾曾提出:"我为什么要嫁他?"。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年四月初五,王廷钧与秋瑾在荷叶神冲老铺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后,王廷钧一方面帮助父亲经营义源当铺,一方面延师课读,夫妻切磋学艺,也还琴瑟和谐。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还有诗词唱和,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三人都与曾国藩有一定关系,秋瑾嫁在曾国藩的远房姐姐家,唐群英是曾国藩的堂弟媳,而葛健豪父亲是曾国藩的部将。唐群英后来成为秋瑾留日的同学,做过国民政府的“国策顾问”。葛健豪则是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 年6月27日,王廷钧与秋瑾在神冲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沅德。因为是个男孩,王家上下都很高兴,专门雇请了一名叫吴妈的女仆服侍秋瑾母子。 后来,王廷钧捐得清廷户部主事的京官,年,王廷钧北京上任,妻子秋瑾、儿子王沅德前往北京。不久,清庭诰封秋瑾为“恭人”。初到北京的新环境,夫妻两人关系融洽,在秋瑾的记述中有“夫婿近来习洋文”的字样,这是秋瑾对丈夫最温馨的一次好评。后避庚子之乱返回湘乡荷叶神冲。年8月25日,王廷钧与秋瑾的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出生了。 年,王廷钧携妻秋瑾、女王灿芝第二次去北京复任。在北京,因王家的人脉,秋瑾有机会置身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结交社会精英。他们的邻居是王廷钧的同事廉泉,其夫人是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沦的侄女吴芝瑛,秋瑾和她一见如故,情同姐妹。秋瑾在她家里读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新书报,对海外孙中山等的革命活动有了初步了解。秋瑾当时又通过吴芝瑛认识了同乡陶钧的妻子日本人荻子,从而了解到更多的在日本活动的革命党人的情况。秋瑾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革命,其实吴芝瑛有时也劝秋瑾,思想不要太激进了,但是秋瑾的爱国激情却像奔腾的江水一般再也难以阻挡。同时,她和王廷钧之间的思想差距也越来越大。不久他们就爆发了冲突,据说导火索是这样一件事: 自从王子芳到北京当官后,整天忙着迎官拜客,阿谀奉承,还结交了几个贝子、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甚至彻夜不归。一天晚上(有说是年中秋),王子芳让秋瑾备宴请客,结果他自己却出去吃酒去了,秋瑾十分生气,苦恼烦闷之中,就带上仆人到戏园看戏去了。她第一次女扮男装,回到家里,王子芳竟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愤然离家住进了泰顺客栈。其实,自到京城,秋瑾就想冲出家庭的樊笼,为反对封建、振兴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好说:“人生处世,当医济艰危,以图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 年3月,秋瑾在王家与好友支持下,离开北京,经上海东去日本。她先回绍兴拜别老母。临行前,她特意到照相馆拍照了一张身着男儿西装的照片,成为历史的纪念。年6月28日,秋瑾一身男装与服部夫人在上海乘船东渡日本留学。当时带她去日本的服部夫人后来回忆说:“秋瑾穿着西式的裤子,茶色的皮鞋,蓝色的鸭舌帽盖住了半只耳朵,露出披散蓬乱的黑发……总之,完全是一副男士的、而且摩登的打扮。”服部繁子也问过她为什么打扮得这样,秋瑾回答说:“我想变成比男子还强的人,首先从形貌上变,再从心理上变……”。7月2日船到日本神户,4日乘火车到达东京,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彻底走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人生之路。 秋瑾离开北京出洋后,秋瑾丈夫王廷钧也受到影响,不久,他辞去了京官,带着孩子回到荷叶神冲过“隐居”生活,期望妻子早日还乡。 在东京,秋瑾亲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繁荣的资本主义景象,心中燃起对祖国无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国留学生会馆设立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第二年到青山实践女校清国女子师范学习。为了专心学习,她把女儿寄养在友人家中,后来又忍痛割爱,让女仆把孩子送回了国。她望着心爱的小女儿,牵着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的大海,心潮澎湃。毫不留恋地放弃,毅然绝然地追求,开始了她革命与奉献的人生旅途。 编辑:乔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mt/113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