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编者按:连日来,安徽雨情急、汛情猛、灾情重。危急关头,记者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洪一线,用真情、用细节记录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那些坚守在救灾现场的记者,为他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精神点赞!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在采访在战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0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共派出60多个小分队多名记者奔赴抗洪一线;开辟了“全力以赴防汛救灾”“鏖战洪灾”“背水一战”等主题专版、“防汛一线党旗扬”“记者直击”等20多个专栏,推出近个主题策划,刊发多篇鲜活感人的一线报道。

李跃波是安徽日报文化新闻中心首席记者。灾情发生时,他正忙于旅游扶贫深度报道,报社组织的抗洪报道小分队原本没有安排他,他主动请缨,与三位同事奔赴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抗洪第一线。一到现场,他就跟随镇村干部巡查灾情、转移群众、抢修道路、走访安置点,认真纪录了基层党员干部在一线尽责、爱民、忘我的点点滴滴,于是鲜活淋漓、主题鲜明的《一个镇干部的抗洪日记》《军民齐心保大桥》《黑夜中,他们点亮生命之光》等稿件一见报,就被众多网站转载,获得好评。

孙炳春是新安晚报驻芜湖站的一位老记者。7月4日下午,他得知南陵县西七圩破圩有多名群众被困、多亩农田被淹,就主动请缨去一线。报社考虑到他年近六旬,已在一线连续奔波多日,有些犹豫,但拗不过他的坚决,加上他对当地熟悉,只得同意他去。一到西七圩,他顾不上疲劳和休息,就和安徽预备役某部战士,一同乘冲锋舟前往被困的最严重村组,采访、记录、参与救援,一直忙到凌晨写好稿子。

鲍亮亮、李博分别是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和视觉新闻中心记者。7月5日,当驱车走到鸣凤村小庙组的时候,发现护堤人员,正在奋力堵住刚刚发现的直径1米多的管涌缺口。由于村里留守的青壮年有限,而守堤的武警官兵还在2公里之外堵漏,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面对突发情况,鲍亮亮、李博等人,二话不说立即跳下车,参加到搬运石子、堵管涌的队伍中。直到半个小时后,在救援部队的帮助下堵住了管涌,他们才放心离开。有了一次次亲历与体会,鲍亮亮采写的《把危险消除在第一道防线》《战风雨,守堤坝》《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等报道,才那么富有现场感和真情流露。

安徽日报记者鲍亮亮放下采访本拿起沙袋堵管涌

李博也是在第一时间赶赴前线,用镜头记录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场景。他在7月1日安徽日报“聚焦”栏目刊发的图片新闻《防洪大坝党旗扬》,主题鲜明、精神饱满,成为当日该版的主打照片。7月2日0时30分左右,忙了一天刚入睡的他,因突发险情,立即又跟随武警部队开赴安庆抗洪一线。狂风暴雨中,树木倾倒,冲锋舟艰难行进,李博顾不得危险和疲劳,记录下一个个惊险而感人的画面,于是有了图片报道《桐城暴雨紧急转移2.2万余人》,在安徽日报7月3日头版刊发。采访中,他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取材广泛,契合主题,《灾民有了安置点》《堤坝上的钢铁长城》都是其中的佳作。

吴文兵、项春雷分别是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摄影记者,在这次报道中,他们用手中的相机,不畏艰难地拍摄了一幅幅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7月4日,吴文兵获得南陵县西七圩溃破消息,就迅速赶往转移群众的现场。由于堤坝又陡又滑,战士和群众只能互相携扶、排着队慢慢往堤坝顶上走动。一直拿着相机寻找“新闻点”的他,忽然发现一个年轻战士为防止背上的老人滑落,一直压低重心,最后竟然跪在堤坝上慢慢往上爬!于是他迅速将镜头对准这个战士,拍下照片。照片次日在《安徽日报》见报,并迅速在新媒体、自媒体传播,成为当日“网红”,许多网友为“抗洪抢险中的最美跪姿”点赞不停。

安徽日报记者吴文兵拍摄的“最美跪姿”

项春雷7月4日获悉一个有头猪的养殖场被洪水围困,大批猪泡在水里。为了拍到真实照片,迅速来到现场的项春雷,下到齐腰深的污水里,往猪圈摸去,死猪的腐臭味混合着水里的猪屎让人恶心,但他还是一步一步坚定地朝前走去。因为他希望用真实的新闻图片,反映养殖户的受灾情况,帮助他们降低损失。

新安晚报记者项春雷在抗洪报道一线

汪国梁是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记者。7月4日,一直挂牵汛情的他,一大早就迫不及待打开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mt/7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