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系列之七:铁流 铁流纵横二万五,四路主力的传奇征程 周明 摘要:长征已经是个特定名词,但人们所熟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却仅仅只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而不是所有主力红军的长征路程。由于当年各支主力红军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所以进行战略转移的起始时间、地点和行程都各不相同。当年共有四支主力红军都进行了长征,每一支主力红军的长征都是一曲史诗般的铁流传奇,而且各有特点,那就让我们来逐一简单盘点四支主力红军的长征历程吧。 图1:红军长征胜利园中的红军塑像,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路途最远 现在说起长征,特别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基本上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只得进行战略转移。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军第1、3、5、8、9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首都瑞金。10月16日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正式踏上征途。所以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就有了10月10日和10月16日两个时间。 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接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之间,经过连续五天的血战,渡过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已经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图2: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时最主要的界首渡口 鉴于国民党军已经判断中央红军将北上湘西同红军2、6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正沿途调集重兵,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之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转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上旬,中央红军从广西老山界翻越越城岭,占领贵州黎平县。年1月1日,强渡乌江。1月7日,攻克遵义,随即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为党的总负责,军事上则由周恩来为主、毛泽东为辅进行总指挥。不久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成为新的“三人团”负责军事指挥。 年2月至3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3月底南渡乌江,4月25日进入云南,5月9日巧渡金沙江。5月25日在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5月29日占领四川泸定县泸定桥,全军顺利渡过大渡河。6月至7月,接连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等大雪山。其间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召开两河口会议,决定集中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8月上旬,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组成左、右路军北上。8月下旬,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越过草地。9月,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率领左路军抵达阿坝地区。但此后他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甚至企图危害中央。中央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的冲突,率右路军单独北上,于9月17日攻占腊子口,打开了进军陕甘的通路。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图3:表现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的绘画作品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总路程约两万五千里(公里),是四支主力红军中路程最远的。而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第5、第9军团编入左路军,随红四方面军南下,三过草地。他们的长征路程实际上达到了三万五千里(约公里),更是所有红军长征中路程最远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都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西进”或“西征”等。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的“长征”说法。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提到“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说法。接下来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增加,“长征”前缀的定语也从“万里”逐渐增大。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 图4:红军长征路线图 10月23日,毛泽东在吴起镇中央红军干部会议上说:根据红一军团司令部阵中日记计算,我们己经走了两万五千里。同时还具体说:从瑞金算起,我们走了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算起来,战斗三十五天,休息六十五天,行军大约二百六十七天。11月5日,毛泽东在象鼻子湾向中央红军直属部队讲话中说:根据红1军团的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最早在正式文献上出现。 另外还有种说法,两万五千里来自当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肖锋的日记,肖锋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长征日记非常完整,几乎一天都不少。内容既包括每天的天气、行军路线、作战行动、人员伤亡、弹药消耗以及俘虏缴获,也包括当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点等等。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对长征进行了初步总结,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总路程就是根据肖锋和其他人的日记记载,汇总统计出来的。 此后,随着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八路军军歌》里“铁流二万五千里”的歌词以及《人民军队忠于党》中“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的歌词,“二万五千里长征”才逐渐广为人知。 红25军:队伍不减反增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年在安徽金寨县麻埠镇成立,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年10月,25军军部及下辖的73师和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留下的25军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新的红25军。新25军成立后在鄂豫皖苏区反“清乡”、反“清剿”和反“围剿”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年8月,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来到鄂豫皖苏区传达指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日益缩小,人力、物力都难以补充,苏区红军主力应离开根据地,建立新苏区,谋求新的发展。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这一指示,决定红25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创新的根据地。为了师出有名,宣传抗日救亡,红25军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出动。 图5:红25军长征路线图 11月16日,红25军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先一路疾行,在信阳的柳林和双河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鉴于桐柏山区回旋余地小,四周敌人密集,难以立足更难发展,因此决定继续北上,向河南西部的伏牛山挺进。为了麻痹敌人,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由徐海东副军长率部佯攻枣阳县城,吸引敌军来援,再突然调头东进,进入驻马店西北山区。就在红25军通过豫西平原时,国民党军调集3万多人前堵后追。11月25日,红25军到达距伏牛山50公里的象河关,敌第2追剿队3个团及骑兵师一部就已跟踪而至,向红25军后卫发起攻击。程子华军长命团全力阻击,激战近两小时才将追敌击退。但红25军随后刚进入通往伏牛山的独树镇,国民党军师和骑兵团已经先一步占领了独树镇,向红25军前卫猛烈开火。由于雨雪交加,能见度极低,前卫部队未能及时发现敌情,战斗开始时部队已经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加上天气严寒,很多战士手被冻僵,枪栓都拉不开,因此难以招架,被迫后退。敌人随即发起冲锋,从两翼合围,就在危急之时,军政委吴焕先率领团3营赶来,展开殊死搏斗才将敌阻击突破,从而进入伏牛山。但伏牛山区人烟稀少,物产贫瘠,加上河南军阀别廷芳在这里经营十多年,发动群众难度很大,因此洪25军继续向西北行动。12月8日,翻越了多米高的蟒岭,进入陕南洛南县的庾家河。12月10日,敌60师和两个骑兵团围攻庾家河,经过激战才将敌击退。但红25军伤亡也不小,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都负了重伤。 进入陕南后,红25军放手发动群众,在此后半年时间就开辟了一块拥有50万人口,方圆十余县的鄂豫陕边苏区,这也是长征中的四支主力红军中建立的唯一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随后粉碎了两次对鄂豫陕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红25军也增至人。 年7月,已经和中央失去联系的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当晚军政委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红军北上陕甘。7月16日红25军就从长安县沣峪口迅速出动,开始第二阶段长征,主动策应中央红军。红25军西出秦岭,北过渭河,驰骋在陇南、陇东地区,数次击退各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特别是在8月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切断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长达18天,迫使国民党军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来对付红25军,大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 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县城以西约15公里的四坡村与阻击的国民党军发生激战,军政委吴焕先牺牲。 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和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多人,还在陕南留下了多人的地方武装。9月18日,红25军和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15军团成立后,正逢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展开“围剿”,由于红25军兵员、装备都要强于由地方武装改编的陕北红军,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反“围剿”的主力,随后进行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图6:年9月,红25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行程约一万里(公里),不但部队得到了壮大,而且是在和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进行了长征,并且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主力红军。对历经转战人困马乏粮弹两缺到达陕甘的中央红军来说,正是雪中送炭般的支援。所以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红25军的长征:“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 红四方面军:最曲折坎坷的征途 红四方面军是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成立,是鄂豫皖苏区发展起来的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最鼎盛时期发展到3个军6个师,总兵力4.5万余人。鄂豫皖苏区也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拥有26个县级政权。但在年7月开始的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不得不于10月率主力2万人开始战略转移,这也是各路主力红军中最早开始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铁路,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之机,向川北进军。至年2月,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至10月,川陕苏区已发展到为4.2万平方公里,红军也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人扩大到5个军15个师8万余人。 图7: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南下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但南下转战数月,部队损失严重,由南下时的10万之众锐减为4万余人。在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一再电令下,经过朱德、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地区同红2、6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师。7月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出发,克服重重困难,红四方面军于10月9日到达甘肃省会宁和中央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图8:茫茫大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关,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是各路长征的红军中最为曲折的 红四方面军长征从年5月到年10月,历时将近一年半,从川陕苏区嘉陵江畔出发,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五省,到达甘肃会宁,这段地图上直线距离不过千里(公里)的路程却整整走了一万里(公里),特别是三次通过最艰难的大草地,可以说最为曲折坎坷。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及危害,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论述较少。对张国焘在长征中的错误进行揭露和批判是完全必要的。但不应该就此忽略了红四方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更不能抹杀广大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 初期,年2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取得了联系,中央通报了遵义会议情况,要求派一个师南下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同时又得到红25军进入豫西的消息,根据这些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长征。接下来的嘉陵江战役就是为了将根据地由川北扩展到川西、甘南、陕南,这样往西南方向可以策应中央红军,往东可以策应红25军。嘉陵江战役前后正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困难时期,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牵制了陕南和四川的大量国民党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接着,攻占进入川西北的咽喉要地土门险关,占领茂县和理县,此时中央红军正进入川康边,由会理、冕宁北上。两军会合指日可待。红四方面军随即派30军政委李先念率第88师及25师、27师各一部西进小金川地区,迎接中央红军。当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向宝兴急进时,李先念已率部攻占了懋功和夹金山北面的要镇达维,控制了松潘以南到夹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迎接中央红军做好了充分准备。会师时还送给中央红军很多粮食和衣物,对连日转战的中央红军在物质上极大支援。 后期,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这在大战略上是错误的,但是客观上沉重打击了川军,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牵制了中央军薛岳部4个军约14万人,毫无疑问这是对红二、六军团的有力配合。 还应该看到年10月,红四方面到达甘肃会宁时还有3.8万人,即便扣除随红四方面军一同行动原属中央红军的红5军团人,还有3.4万人,是四路长征的主力红军中实力最强的,为革命保留下一支可观的力量。 图9:到达陕北的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最顺利的征途 红二方面军是由湘鄂西苏区的红2军团和湘赣苏区的红6军团在年7月的长征途中合编而成,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最早要从红6军团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开始说起。红6军团是年6月在湘赣苏区成立,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年8月,红6军团主力余人奉命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并与红2军团取得联系,为中央红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侦察探路。可以说红6军团的西征,揭开了长征的序幕。 9月4日,红6军团在界首地区渡过湘江,随即根据军委命令,进军城步、绥宁、武冈等地,建立根据地,以吸引和牵制敌人,配合和掩护中央红军的长征。9月9日,红6军团到达城步、绥宁地区,但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堵截,只好改变计划,转而进攻通道县城,向西进入贵州的清水江流域。10月,红6军团在石阡之战中失利,被迫向东南转移。经过10余天艰苦转战,于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即红2军团)胜利会师。至此,红6军团历时80多天的西征,途经湖南18个县市,跨越余里,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进行了前期的战略侦察。 湘鄂西苏区的红3军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同时,也先后丧失了洪湖苏区和湘鄂边苏区,被迫于年5月西渡乌江进入贵州,至9月与红6军团会师。年10月,红3军改称红2军团。随后红2、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威胁常德,迫使国民党军调动4个师回援常德,另外还抽调8个师集结在湘黔边和湘鄂边,以防止红2、6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有效牵制了敌人,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同时开辟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边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慈利、宣恩、龙山三个县的革命政权,游击区人口鼎盛时达到万,使红2、6军团得到了人员和物资补充。 年10月,由于湘鄂川黔边游击区的反“围剿”作战失利,红2、6军团不得不于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先向南渡过澧水、沅江,再大步西进,接着突然向北,于年1月抵达芷江地区,甩掉了追兵。随后一路南进,先锋直逼贵阳,到2月初渡过乌江,进入黔西,在大定、毕节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创建游击根据地。不仅在毕节休整近20天,还补充了名新战士,赢得了宝贵的休整和补充。接着红2、6军团在转战云贵高原,展开了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成功跳出了十倍于己的重兵合围,然后直出云南镇雄、宣威、昭通,建立了酉阳等五个县10万以上人口的游击根据地。 图10:地势复杂的乌蒙山,红二方面军在此转战月余,进行了堪称机动作战典范的乌蒙山回旋战 3月底,红2、6军团收到张国焘以红军总政委名义的来电,命令其北渡金沙江,到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由于红2、6军团很久未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不了解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以为这是中共中央的指示。于是便遵照命令于4月底渡过金沙江。5月中旬翻越海拔多米的玉龙雪山,于6月底在西康甘孜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2日,红2、6军团与红32军(原中央红军红9军团改称)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师后,红二方面军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一起,共同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的将台堡,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也胜利结束。 图11:红二方面军部分指战员合影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从湖南桑植到甘肃会宁,经过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八省,行程近二万余里(公里),从长征开始时的1.7万人,到达陕北时还剩1.3万人(含原属中央红军的红9军团改编而来红32军约人),实际红2、6军团还保留下约1万人,是三大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小的,这主要是红2、6军团是在其他南方主力红军长征后才开始北上长征的,相对来说所受到的压力最轻。同时红2、6军团是在长征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确定战略行动方针,以逐步转进的方式完成长征的,基本上没有走过什么弯路。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的运动战相当出色,尤其是在乌蒙山区,面对多个团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来回周旋了近1个月,转战余里,成功跳出了敌重兵合围。朱德曾高度赞扬道:“你们是集运动战、游击战之大成。”毛泽东也评价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l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历经风雨磨砺的火种 毋庸讳言,红军在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在无后方的情况下,面对兵力、装备都占据优势的敌军围追堵截,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出发时8.6万人,年10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人,即便加上随红二方面军行动的红9军团人,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红5军团人,总共也不过1.3万人; 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出发时1.7万人,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还有1.3万人,除去原来中央红军的红9军团人,还剩1万人;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出发时8万人,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还有3.8万人,除去原来中央红军的红5军团人,还剩3.4万人; 在四路主力红军中,唯独只有红25军的兵力不减反增,从出发时的人到达陕北时增加到了人(另在陕南留下约人)。 由此可见,四路红军从出发时的总计约18.6万人,不算途中补充的兵员,到达陕北后总共只剩下约6万人,损失约12.6万人,如果算上途中的补充。损失总数至少有15万人。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但是就如同一棵大树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很多枝叶被摧折,但却保留下了宝贵的主干。毛泽东对于这点就有很确切地评价: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但力量却比过去更强,这既是指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已由错误转为正确,也是指红军的质量大为提高。经过长征磨砺的红军,虽然严重减员,但保存下来的却是党和红军最宝贵的财富,是日后人民军队壮大发展的中坚。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有人参加了长征。其中,十大元帅中有9人、十大大将中有8人、57位上将中有48人、位中将中有位人参加了长征,而且当时这些将帅都非常年轻,以长征开始时的年计算,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平均年龄仅有25岁!党中央的领导人中毛泽东41岁(年出生)、周恩来38岁(年出生)、张闻天34岁(年出生)、朱德48岁(年出生)、王稼祥28岁(年出生)、博古27岁(年出生)。9位元帅的平均年龄为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为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为25.9岁,位中将平均年龄为23.8岁。参加长征的红军中年龄最大的是徐特立,57岁(年出生),其次是谢觉哉50岁(年出生),还有林伯渠和董必武都是48岁(年出生),这四人就被尊为“长征四老”。参加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是蔡畅,34岁(年出生)。而年龄最小的则是贺龙的外甥向轩,长征开始时才只有8岁(年出生),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是王新兰,10岁(年出生)。 说到年轻就不能不提红25军,由于是重建的新25军,其成员大都是原来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子弟,战士的平均年龄甚至都不到18岁,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营团干部也不过是20刚出头,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只有33岁。队伍中还有不少十二三岁的少年。所以红25军也被称为“儿童军”。但就是这样一批稚嫩的少年却依然创造了铁血征战的传奇。 图12:毛泽东、周恩来和红军将领的合影,这时候他们都很年轻
另外,还有多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她们与男红军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其中大部分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长征。 中央红军中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共有32位,全部集中编在军委纵队,其中3人在途中留下参加川南游击纵队或另有任务而脱离队伍,还有3人调到红四方面军参加西路军,因西路军失利而被俘,最终到达陕北的26人。红2、6军团共有21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她们中间有干部、机要员、宣传队员、护理员、炊事员等,她们没有集中编队,而是分散在各个单位中,最终全部到达陕北。红25军中有7名担任护士的女红军参加了长征,其中2人倒在长征途中,最终5人到达陕北。而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中最多,共有多人,还曾组成妇女独立师,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走完了长征,参加了三大主力红军的大会师。不过,之后由0多名女红军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参加了西路军,最终因西路军失利而牺牲、被俘,所以红四方面军最终达到陕北的女红军只有多人。 图13:建国后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合影,前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后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 铁流两万五千里,四路主力红军经过长征的血火锤炼,终于锻造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本文首发于看看新闻 本公号已开通打赏功能,如果您觉得本号文章还值得支持,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