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

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宁波被定位为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会议要求,要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到年,长三角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有识之士认为,在国务院此次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定位,除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合肥三个省会城市以外,苏州、常州、无锡是一个区域整体,另一个就是宁波,这无疑凸显了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给宁波未来的发展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巨大空间。

会议指出,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会议提出“五个要求”↓↓

要打造改革新高地

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金融、土地、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

要争当开放新尖兵

大力吸引外资,集聚国际化人才,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升级。

要带头发展新经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

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深化大气、土壤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治,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要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

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此前,一名参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的消息人士表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去年8月基本完成初稿,其后征求相关部委、地方以及发改委相关司局的意见进行修改,反反复复进行了几轮。

“并不包含所有的地级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中哪些城市覆盖哪些城市不覆盖,此前争议很大。”上述消息人士说,城市群不是搞拉郎配,要看经济联系、交通的通达性等,区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说,原先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比较小,其后部分城市不断纳入,现在涵盖30多个地级市。

关于整体定位,上述消息人士表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目标是要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从内部省市来看,上海是龙头,城市组团发展,空间布局包含核、轴、带、圈、片等。

长三角城市群只是未来城市群大部队中的一部分。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发布以来,国务院已经批复3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网站5月3日发表的新闻稿中提及,北部湾、中原等城市群规划也会被纳入今年的年度工作安排中。

新闻多一点

宁波都市区的概念内涵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詹荣胜、刘兴景、孙立锋今天在宁波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把握区域发展都市区化趋势,以宁波为极核城市打造都市区。文章详细解读了宁波都市区的概念内涵,其中指出:

宁波、舟山、绍兴、台州、嘉兴五市地域相邻、人文相近、经济相融、文化相通,长期以来有着密切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演进的背景下,加快宁波都市区建设有条件、有基础,而且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

省里对建设宁波都市经济圈、宁波都市区的提法由来已久。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三圈一群”的总体设想;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继承创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再次强调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概念,提出要发挥都市区对全省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

“十一五”时期,根据省里部署,市委主要领导就宁波与台州、绍兴、舟山、嘉兴共建宁波都市经济圈进行了专题调研和互访,形成了《宁波都市经济圈研究》,当时研究设定的宁波都市经济圈范围为浙东五市。浙东经济合作区已成立20多年,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每年轮流召开市长联席会议,但至今还没有专门编制宁波都市经济圈规划或出台相关总体性的政策文件。

宁波都市区与宁波都市经济圈在空间上具有较大重叠性,可以参照杭州都市区规划,以宁波为极核城市,舟山全部和嘉兴、绍兴、台州部分相对紧密联系的区域共同组成经济共同体。

宁波都市区的功能定位

具体功能定位上,主要是“两区一中心一门户”:

一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好宁波制造优势,抢抓“中国制造2025”机遇,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重点优势产业领域,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等试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智慧信息等领域形成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打造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港口、开放、产业和功能等组合优势,谋划推进重大功能性平台、支撑性项目和创新性试点政策,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积极创建自贸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

三是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机遇,充分挖掘区位交通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以港口开发为龙头,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海洋新兴产业为先导,科学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大力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陆联动发展,成为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和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

四是成为城市协调发展先行示范区。借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宁波、舟山为中心,台州和嘉兴、绍兴为南北两翼,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各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密切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区域融合度,打造区域一体化水平和发展层次均较高的城市群。

甬派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记者

记者时晓竹编辑廖惠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sh/107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