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入遗 少不了“淮南王”这份“地气” 童克震 12月7日0时41分,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大雪”节气。“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大雪”节气一周前的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我国二十四节气纳入世界非遗名录,可以是说名至实归,这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总结出来的科学结晶;然而此项申报内容表述上只见“黄河流域”,而不见“淮河流域”,立马引起国内诸多专家进行“节令之争”,孰是孰非难见分晓。由此引发南北论战“硝烟弥漫”,“内战”打到何时,关键要看节令历史表述能否回归历史事实,而不是看谁的“嘴大”。 说实话,国家文化部门申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世界非遗时,脑子里肯定只想着“马到成功”,没想到“表述公允”,凭着二十四节气五千年经典科学总结,世界申遗只是“小菜一碟”,现在申遗成功举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