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几大省会城市都曾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现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争夺”在武汉、郑州、合肥、长沙这四座城市间展开。 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标志着中部地区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终于尘埃落定。 此前,武汉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合肥、长沙也都显示了较大的热情,最终花落武汉和郑州,合肥和长沙错失机会。对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定位,规划称“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 另外,规划给中部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新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合肥、长沙缘何落选 相对郑州来说,此次“落选”国家中心城市的的合肥和长沙,在各方面实力并没有明显差距,年长沙的GDP还超过郑州多亿。 12月23日,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公开场合还提到,长沙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提速提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年将是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开局之年。 合肥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迅猛。从增速看,合肥年GDP增速达到10.5%,在四座城市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增长潜力不可小觑。 安徽区域经济专家程必定表示,合肥其实已经有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就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后会更积极地参与长三角竞争与合作。 从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到努力融入长三角,合肥官方也在强调“左右逢源”。不久前合肥都市圈扩容,将曾经跨入南京都市圈的马鞍山、芜湖纳入,吸引省内优势资源回流,显露出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自信。 “安徽的规划和东部、中部地区有所重叠,一方面坚持东向发展,便于承接江苏、上海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对中部发展的政策也会积极响应。”程必定说。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 那么这个“帽子”到底有多重要,使得中部城市纷纷争抢? 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年出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对于获批的武汉和郑州来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定位做实,带领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一起发展。一是考虑集聚功能,如何发展高端产业、集聚优势资源;二是加强辐射功能,如何对周边乃至全国产生功能效应。”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练‘内功’,不是有个定位就好了,要去想怎么把功能发挥好,把短板补齐。” 中部将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中部崛起十年来的成绩,从到年,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块第二位。 何立峰说,经过十年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继承原有定位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一中心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四区是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其中关于制造业中心的定位,最受产业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