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清费作为政府的可信承诺,体验的对象是企业,而非名义理论上的算法,只有企业能真正感受到的减税清费,才能在现实中真正在市场中产生正能量,真正激发市场活力,也才能真正助力经济金融资源脱虚入实。 文丨特约评论员刘晓忠 中国的宏观税负是高是低?长期以来是个最具争议的话题,因为该指标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共识概念。不过,在当前民营企业投资增速持续走弱的当下,听听民营企业家的切实感受,可能更甚于在概念上的较真和见仁见智的敷衍塞责。 日前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跟美国比高了35%,表达了我国存在较大的减税空间。无独有偶,最近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中国宏观税负率已达GDP的36.92%,远超新兴经济体和英美等发达经济体,有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税率对企业而言已基本处在“死亡税率”的边缘。 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尤其是在近年来经济金融资源出现持续脱实入虚、我国开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爬坡过坎、美国喊着制造业回归,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提出将美国企业所得税从35%降至15%等境况下,如何进一步焕发中国制造业活力,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大任。 我国赢得世界工厂地位的盛誉,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红利的有效释放。曹德旺在中美间实际感受到的数据为,蓝领工人美国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人美国只有中国的2倍,但电价美国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物流成本等市场交易成本,美国也显著低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显示,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美元,与美国的美元相比,差距更大,只有美国的7.4%。 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及劳动力薪资和资产价格日益突出的货币化现象,劳动力的廉价优势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将逐渐收窄,而劳动力薪资增长的相对刚性,预示着我国要巩固世界工厂地位,需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是实现减税清费的休养生息,推动我国税制结构由间接税主导向直接税主导的转变,一是放活企业和市场活力,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高自主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前提,依然是税制结构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让更多的经济金融资源留在市场,低成本地转化为企业的资本。 这就要求加快财税制度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探索直接税为主的制度转型,并集中清理整顿税外费,将依附于税上的各种行政性收费或取消或整合入税,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及政府征缴成本。对于因减税清费带来的财政预算收支缺口,可适度通过放松政府财政赤字率,以政府债券补缺。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适度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通过激发企业家追逐利润的本能,激活市场活力和企业家创造精神,又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以国债为主的基础收益率曲线,提高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减少经济金融资源的扭曲配置。 更重要的是还需要继续完善税制结构,尤其是税前抵扣标准。当前各界对中国宏观税负感受“见仁见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名义税负上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最高的,但企业实际感受到的税负水平则要比名义税负要重,这实际上主要反映在税基的计算上,在发达经济体,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实行的是应扣尽扣的原则,即只要能举证出合规合法的证据,是可以在税前抵扣而不需计入税基的,而在确定税基上中国采取的是比例红线标准,企业在税前的各项抵扣都有一个划定性的比例标准,超越了税前抵扣费用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是不允许在税前抵扣的。这种做法在过去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了税收的征缴成本,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从而具有一定积极效用。 这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企业的实际税负,且这一高于名义税负的实际税负,在企业因自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边际递减,利润增幅呈现下降态势等背景下,过高的税负就会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矛盾,在税收刚性支出的压力下,国内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以及民间投资跑出去,就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用脚投票现象。如从宏观上看,营改增降低了名义上的宏观税负,但很多企业家的感受则反而是实际税负增加,实际上就于税基核算有关。 总而言之,减税清费作为政府的可信承诺,体验的对象是企业,而非名义理论上的算法,只有企业能真正感受到的减税清费,才能在现实中真正在市场中产生正能量,真正激发市场活力,也才能真正助力经济金融资源脱虚入实,而减少甚至无需政府支付额外的监管成本,督导资金脱虚入实,要知道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甚至负增长,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并非是市场主体不想进入实体,而是进入实体无利可图。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北京白癜风手术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