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医院订阅哦!

以战士的名义

——致南京军区最后一个神圣的军礼

题记

一个甲子写忠诚,雄镇东南壮军威。从年4月1日成立至今,拥有60多年辉煌历史的南京军区,随着军队新体制的重塑新生,就要落下历史的帷幕,将荣光交给昨天,将精神留予后人。置身改革巨潮,伫望强军图景,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今天,我想以一个战士的名义,向英雄的南京军区致以最后一个神圣的军礼!

历史的钟摆

正在把神圣的时刻定格

走过60年光辉历程的南京军区

就要淡出我们的视野

一个甲子的征战

一个甲子的辉煌

一个甲子的坚守

一个甲子的激昂

回望那不朽的荣光

作为你忠贞的战士

心中有无尽的不舍和深深的眷恋

怎能忘记

是你

在我们饱满的胸腔内

播洒一种信仰——赤胆忠诚

是你

在我们厚实的臂膀上

承载一种使命——热血担当

是你

在我们向前的步履间

灌注一种特质——英勇无畏

是你

在我们精神的世界里

送来一种食粮——战斗的抒情

……

你啊

就像父母一样

把我们无私滋养

你啊

就像熔炉一样

把我们淬炼成钢

你啊

是我们的星空我们的沃土我们的家园

?

我们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永恒的追问仍在回响

忠诚的基因却已融入胸膛

化作我们的信仰

岂能忘

上海兴业路小楼的灯光

风雨飘摇之中

是那艘从嘉兴南湖驶来的红船

在民族的深痛处

画出一条崭新的路标

开辟中国革命航向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

以镰刀斧头的名义

加盟真理的队伍

为了希望和明天

头可断

血可流

信念金坚赤诚无敌

我们衣衫褴褛举步维艰

却能够在闽山赣水

横扫千军如席卷

追根溯源

支部建在连上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保证了我们这支队伍

历经艰难而更强

从三湾到井冈

从瑞金到古田

党旗飞舞

钢枪漫卷

在这片党旗军旗升起的地方

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

更孕育了我们这支军队不变的“军魂”

南京军区部队前身

熔铸着不朽的荣光

这支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

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逐步改编而成的队伍

为掩护、策应主力部队长征

分散在粤闽浙皖豫鄂湘赣

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无论是福建长汀毛松岭阻击战

还是江西谢坊伏击战、建阳界首反击战

为红军主力长征的准备和出动赢得时间

那一刻

我们在长征

——这部英雄的史诗中

写下属于自己的忠诚诗篇

也是从那一刻

如磐信仰在我们这支队伍赓续流传

在猎猎党旗下凝望无数好儿女

用生命追求真理

用热血沸腾琼浆

无论是方志敏、项英、彭雪枫

还是王杰、王庆平、罗昊

他们身上

无不闪耀着忠诚于党的光芒

时至今日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回古田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回音嘹亮

我们意气风发重整行装

再次印证“永放光芒”

如今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

我们以绝对的服从体现无比忠诚

哪怕要远离家人、异地履新

哪怕要高职低配、交流换岗

哪怕要主动让贤、甘当绿叶

哪怕要脱下军装、止步军旅

……

都无一例外地

把坚定的信仰举过头顶

把铮铮誓言付诸行动

用无怨无悔为改革护航

?

今天,天空一片湛蓝

湛蓝的天空上早已看不见弥漫的硝烟

听不见枪炮的嘶鸣

而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

穿越近90年云烟

仿佛还在时空回荡

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

浸染着这支英雄部队

不畏艰难、不惧生死的热血

这样一个日子

我们不容忘

公元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

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余官兵

在安徽泾县茂林突遭两翼夹击、前堵后追

新四军部队经过7个昼夜的浴血奋战

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

只有余人突出重围

其余大部被捕或壮烈牺牲

这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至今令人不能释怀

我们的前辈们曾经以弱胜强

抗战期间

车桥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

创建苏中、淮南、苏北、淮北8个抗日根据地

坚持和巩固淮南和皖江抗日根据地

出色完成了对西防御的战略任务

我们的先辈们总是愈战愈勇

解放战争中

莱芜战役

以运动战打破敌人全面进攻

孟良崮战役

彻底打乱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计划

洛阳战役

一举攻克豫西重镇

济南战役

奏响了战略决战序幕

淮海战役

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歼灭黄伯韬兵团

协同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

击毙邱清泉活捉杜聿明

渡江战役

解放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起草渡江作战新闻稿

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

我们的前辈们一直凯歌高奏

新中国成立后

东山岛保卫战

粉碎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序幕”

一江山岛一役

开创了三军联合作战的先河

打击了美蒋“共同防御”的图谋

后来

无论是抗美援朝

还是边境自卫还击

无论是金门炮战

还是应对台海风云

他们执干戈以卫社稷血染战袍 效命疆场

在广袤大地上

写满胜利的壮歌

时光穿越隧道

以历史为镜片

我们在时代坐标系上定位

执著能打仗打胜仗追求

将使命任务装进胸膛

以临战姿态全力备战

牢记强军之要

盘马弯弓操戈砺剑

化剑为犁谈何容易

只要狼烟在燃烧催征的命令就会随时到来军人的词典里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听吧!备战的号角震彻东南

看吧!雄师劲旅箭在弦上

只等那一声令下

全体将士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必胜

?

这是一片崇尚荣誉的磁场

这是一方英雄辈出的土壤

向苍茫深处回眸

有那么一群人

甘愿将青春集合在战旗下

站成一道道巍峨的山岗

钢与铁的对峙血与火的较量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作了不朽的音符

谱写英雄的交响

每一个乐章都写满了曾经的辉煌

每一节音符都流淌着先辈的荣光

在军区军史馆的荣誉墙上

我看到了这些大写的名字

钢铁战士胡德安

英雄指导员钱富生

战斗英雄黄仲虎

炮兵侦察英雄徐小丹

勇于献身的好连长傅永先

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

……

在这红色热土上

一茬茬英模迎着时代风浪茁壮成长

三栖精兵何祥美

大医楷模黎介寿

蓝天之上写忠诚的司启富

孪生兄弟祖国强祖国昌

英模的群像灿若星河

他们是丰碑上深深的印记

也是烛照征途的火把

斑驳历史热血写就

精神之树升华永恒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

都是我们强大精神的营养

“硬骨头”让我们骨头更硬

“两不怕”让我们不怕鬼魅

“三个绝对”让我们意志如钢

“强军精武”让我们步履铿锵

在这种精神谱系下成长

我看到

在海滨火热的训练场

在俄罗斯阿拉比诺比赛场

在红蓝对抗的演习场

在天安门大阅兵的广场

我们的将士

用激情和生命发力

以挺立和冲锋的姿势

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

书写新的纪录和荣光

?

我临东海情同深

爱我人民爱我军

习主席这些充满深情的诗句

在东南大地久久回荡

我常思量

是谁推着小车奔赴战场?

是谁送来浸染着汗味的救命粮?是谁撑起我们国防的强大力量?

我们怎能忘

人民战争中

几十万民工队伍支前忙碌的身影

数百万群众筹集粮草的画面

父送子、妻送郎的场景

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

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

面对年那场特大洪灾

军区部队官兵九江大堤叫响

“站着是根固堤桩

倒下是堵挡水墙”

用臂膀筑起铁壁铜墙

成功封堵住浊浪滔天的大决口

面对淮河特大洪水我们用身躯筑起安全屏障面对南方雨雪冰冻我们用双手传递冬日暖阳面对特大地震灾害

我们用爱心送去生的希望

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望

作为亲历者参与者

我和我的战友们

见证成功精彩难忘

兑现忠诚勇敢坚强

用信念捍卫尊严

用能力打造平安

用真情呵护和谐

赢得了世人赞誉的目光

倾真情献爱心

为老区发展服务

为群众解困服务

助学兴教送药扶医精准扶贫

大别山井冈山苏北赣南闽西

到处洋溢着融融暖意

传递着党的温暖和声音

“老红军又回来了”

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故事

?

有人问

南京军区的文化风格是什么

我毫不犹豫地作答

“战斗的抒情”

用贲张的血性

浇铸出桀骜的骨骼

用婉约与浪漫

掀起情感的涟漪

让战斗与抒情

在文艺作品中耦合

这是创意是品质

也是军区文化人不懈的追求

翻阅文学史册

《万山红遍》《柳堡的故事》《雷场相思树》

哪一部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盘点话剧舞台

《东进序曲》《虎踞钟山》《霓虹灯下的哨兵》

哪一台不是传之久远的扛鼎之作

聆听回声嘹亮

《当兵的历史》《走进新时代》《时刻准备着》

哪一曲不是红遍一时的时代经典

立足舞蹈世界

《青春河》《父辈》《小城雨巷》

哪一个不是技艺超群的灵性表达

放眼电视荧屏

《DA师》《亮剑》《我是特种兵》

哪一部不是家喻户晓的精品剧目

……

这些洋溢着文艺战士革命激情

体现出前线文艺壮美特征的文艺作品

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缤纷了文化的天空

改革巨轮驶过

这些浓缩了军区部队历史

孕育了军区官兵魂魄

的文艺作品

以其顽强的生命力

兀自绽放

让后来人依然可以

沐其清新

仰其光芒

用战斗的文艺奏响强军的号角

激励军心士气

催生使命担当

烛照精神世界

承载光荣梦想

军事文艺工作者永远前进在路上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我们越过万水千山

再出发山高水长

乘着那改革强军的春风

奋楫在涛涌浪卷的中流

朝着胜利的方向

把一个战士的忠诚信仰

无畏担当

大写在壮丽的征程上

版权

东线军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w/10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