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的阳光照进高考,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来改造高考监管流程。让高考的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暴露在人们的监督下。一个经得起人们监督的考试制度,必能扛得住人们的期待和信任。

  

央广新媒体评论员

北晚报哥

高考年年有,今年格外“闹”。

当头炮是南都记者卧底替考,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高考作弊这个痼疾上。有考试,就难免有舞弊,这两者好比人和影子的关系,如影随形是常态。

这条新闻之所以爆点十足,是因为记者参与了整个替考过程。替考违法,记者替考,即便是职业行为,是不是有违法嫌疑呢?高考层层有关卡,为何杜绝不了替考?都是哪些人愿意冒险当“枪手”?

只要你有兴趣琢磨,这新闻就会有持续热度。只不过,眼下与高考有关的热点,变换速度实在太快。这不,替考问题还没想明白呢,高考作文的人物原型又被人肉搜索了,而且短时间内就涌现出4万条讽刺性评论。

老陈在高速路开车打电话,女儿小陈一再提醒老爸别打了。老陈不听劝阻,小陈竟然大义灭亲——打电话报警了。警察叔叔赶来,对老陈批评教育。这个故事成了今年新课标全国一卷高考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们据此写一封字的信,收信人可选择老陈,也可以是小陈或者警察叔叔。

面对这样的作文题,不少考生说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气急败坏:练了三年的议论文,竟然被一封信毁了。

有人开始人肉搜索,发现这故事竟然不是编的,而且很快就人肉出了小陈的人物原型。接下来,敢于“大义灭亲”的小陈,该如何面对广大网友的恶语相向呢?

最得意的估计是那些早恋的考生们,看来早恋不全是错啊,至少练出了写情书的能力,高考的关键时刻竟然用上了。

最悲催的是安徽芜湖的多名考生,在考英语的时候,听力考试的录音竟然出了问题,考生们竖起了耳朵都听不清。在大家欢呼“解放了”的时候,他们还得参加重考。

类似的高考奇葩事件还有。真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热点小半天。是高考越来越乱了?还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后者。

从年恢复高考开始,每年的高考都会成为人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x/11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