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条新闻感动了很多人,成为头条。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在江医院外科急诊室里,摔医院就医,他的儿子正是这里的骨科医生。看到儿子诊室里围满了患者,他默默地排在了队伍后面······直到前面只剩下两名患者,儿子才猛然发现了父亲。

在这里,也许很多人感动的是医生的忙与累,连自己的父亲生病了,也没有办法亲自照顾。而身为医者,最令我感动的则是新闻末,那位医生儿子这样的一席话。

他说:“老人家很遵守规矩,也很体谅我的工作,我挺愧疚的,平时很少顾到家里。他知道我忙,工作这么多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我工作的环境。”明明可以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他却放弃了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医院的医生,你有足够的理由和机会去享受优先就医的特殊待遇。比如,在医院享受VIP的绿色通道,成为一路得到重点照顾的对象。在这个社会,很多人看病就医不正是这样干的吗?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幕,医生父亲给前来求助的朋友承诺帮忙,并且马上写字条。他说,你拿着这个字条找我儿子就行了。因为挂这位医生号的病人太多,这位朋友担心挂不上号。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这种“条子”多么的熟悉!亲朋好友的条子,领导干部的条子······甚至还可以一路蔓延到,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领导干部的亲朋好友。这种有形和无形的“条子”何其之多。是的,我们对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从新闻报道到电视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真实案例,某个“特殊人物”生病住院就医了,医院的专家倾巢而出,精心会诊照顾。有时候,并非纯粹是病情的需要,而只是“关心”和“关系”的需要,说白了,还是条子的威力。我得承认,有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会感到非常刺眼。医院发生的事件,医院有公器的特性,医生也是公职人员,本来都理应秉公行医。但看起来,这种底线已经被冲击得濒临崩溃,荡然无存,所以才有那么多视冲破规矩为常态的围观者,这是我们现在医疗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但在这种似乎可以唾手可得的“福利”面前,现在这位父亲选择的是守规矩,默默地排在了队伍后面,他还是一位骨折的病人。在外人看来,明明可以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他却放弃了。是怪还是傻呢?或者说,究竟是这位医生父亲傻与怪,还是我们自己?“秉公”行医的精神渐行渐远这几天,一条新闻引起热议。医院出台了行业作风条例,其中一条指出,严禁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带人加塞排队就医,违者一经查实扣发当月奖金元。其中条例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因此导致医患纠纷、投诉或被媒体曝光者,应向患者道歉,并扣发责任人当月绩效奖金。它至少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这种熟人关系走后门排队的现象太普遍,医院濒临巨大的管理压力,管理者才专门出台这样内容的条文进行加强管理。第二,公众对这种滥用职权的行为普遍深恶痛绝,医院这种避免触犯众怒的“敏感”。在这个人情社会,这种“秉公”行医的精神渐行渐远。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看病要找熟人已经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一种集体的就医行为,甚至衍生为一种文化。反过来,它会制造一种巨大的压力,好像你不找熟人看病就医,就一定会吃亏,医院,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时间长了,我们反而对这种按规矩行医感到不习惯,甚至陌生,失去了敏感和敬畏。所以,才有人会草率地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傻”。按规矩行医是对医生的保护而不是束缚我曾经带医院找一位专家就医,当我们到诊室的时候,这位专家虽然平时和我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也看到了我们,但依然让我们严格地按照秩序就医。虽然在诊室外面等了很久,但我内心却对这位专家充满了尊敬和信任。因为这种严格执行规则,视每个病人都平等的人,按照我的理解,是属于最靠谱的一类。把生命健康交给这样的人,你是更放心的。相反,如果动不动就厚此薄彼,按照关系的远近和重要性,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来看待。先不论医术如何,这种职业道德素质就是令人值得怀疑的。当然,在这个全民热衷于递纸条找关系办事的社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许会给很多医者压力。但是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因此漠视一些真相。医院,理应有它自己的样子,彰显出公平性。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如果当我们自己也是排队看急诊的病人,心急如焚,突然有人通过“关系”插队到了我们的前面,身为当事人,你能不能够接受这种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为什么却要求别人可以接纳这种安排,侵犯到别人的权利与利益?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全民热衷于找关系递纸条就医,也会给医生制造过大的心理压力。本来,按规矩行医是对医生的保护而不是束缚。如果工作中,一切都是按照规矩来办事,相信医生的工作会简单而纯粹得多。相反,如果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找熟人关系前来的就医者,医生会受到太多无谓的干扰,有时候甚至会无所适从,造成苦恼。因为,熟人通常意味着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诉求,经常会冲破医疗规章,医生应该执行或者不执行,都变成了一件难事。医院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关键在于我们都得把它当成医院看待,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标准,不管你是医生还是就医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不在乎这种标准和原则,顶着种种美好的理由与接口肆无忌惮地冲破它。长此以往,公立的招牌就在一片默契中被拆除了。守规矩就医的医生父亲本应成为一个社会范本。在医院,从长远来说,大家都遵守规则,这才是最大的公益性,才能够让医生到患者都集体受益。而在一切的对象中,管理者遵守规则,这是头等大事,也才会形成一种秉公行医的风气。至少从现状来看,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远远低于这种标准的,所以看到这样一位默默排队坚守原则的医生父亲,才会令你如此地感动。也才会让医生儿子的肺腑之言脱口而出——父亲很体谅我的工作!我也相信,此刻当下,绝大多数医者都需要这种“体谅”,因为我们也太缺少这种“体谅”。我坚定不移地深信一点,即使没有“条子”不是“亲密”关系,绝大多数医生也会一视同仁,尽自己的可能去呵护病人的生命健康。作者:吴帅医生,资深医疗评论员

(本文为“云医”原创,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纯净的医护交流平台让护士更快、更准找工作全方位满足医生病例讨论痛点需求长按左边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x/110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