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晨 8月19日至8月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不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他五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全部出席会议,使这场两天的大会成为近期中国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卫生领域大会, 从8月18日开始,两大国家“喉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都开始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造势。新华社播发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卫生与健康工作纪实》,人民日报刊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成就综述》,均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建设健康中国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我们如何从两天的大会上解读中央释放的医改和产业扶持政策信号呢?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 纵观两天的大会,提的最多的是“健康”而非“医疗”。如同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著名论断“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表述的那样,中央更多是从“大健康”,而非简单的“治病救人”视角来统筹全民卫生工作事业的。这也就不难理解“让百姓喝到放心水,呼吸到干净空气,吃到放心食物,全面确保人民健康”会占据如此多的表述内容。用新华社评论员的话说也就是“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虽然在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事实上,“健康中国”已酝酿多年。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健康中国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方位“防控健康风险,创造健康价值”的健康民族和国家,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不同于已有西方健康治理模式、对全世界及全人类产生影响的中国健康发展道路,有效支撑强国战略。 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人民日报》8月19日在5版位置刊发的评论已经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中央工作的重心。这篇《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的评论,作者是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雪非。 顾雪非认为,“全民健康覆盖”系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提出。这一卫生系统绩效的理想目标,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不会因经济状况而看不起病。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努力的方向,可谓与全民健康覆盖的理念高度契合。 8月20日晚的《焦点访谈》也注意到了这点,提到:健康中国建设并不仅仅是解决国民如何防病治病的问题。一个健康的人更多的医院,医院外。 医改要继续啃硬骨头 医改难做,已经不是中国特色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 可以看到,即使是国家通讯社也对当下继续深入医改之难也有很多非常感性的表达: “改革之难,超乎想象”;“不触碰难点,就不是改革;不击中痛点,就难见成效。”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就医改作出顶层设计和任务部署,当务之急就是狠抓落实。一方面着力推进制度建设,至于处在最优先级别的制度工作建设,习近平在这次大会上也明确予以了指出,即在分级诊疗制度、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其实,短短一年间,中央决策部署紧密推出一系列政策,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