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派传媒致力于品牌策划服务(企业视觉形象及文化包装、营销微电影、宣传片摄制、新闻媒介宣传推广、私人订制名人字画…) 净墨堂小编 本期焦点:为老夫少妻正名 看这里,看这里……喀派聚焦年春节前后,恩师李金芳带摄制组一行拍摄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老夫少妻》,在海内外54家电视台播出,以下是这部纪录片中一个片段。 宿迁沭阳19岁少女嫁64岁老汉,15年不敢回娘家,如今回家被拒门外。 编者按:蓝绪芝是个善良的好心人!至今老人已离世多年了,他的妻子仍顽强的生活着,拉扯着一双儿女,真是了不起!患难夫妻挚爱真情超越一切独特的视角深厚的笔力读来不禁泪眼婆娑。。。。... 老夫少妻忘年恋 作者:后周散人 ●6平方米的简陋小屋,15年的冷暖岁月 ●80岁的丈夫与38岁妻子甘苦与共、相濡以沫●这是一阕惊世骇俗、悲喜交集的---老夫少妻忘年恋 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少配”的比例不断递增。对于忘年夫妻现象,社会上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人们的各种反应所折射出的婚恋情感观念令人深思。那么老夫少妻的婚姻景状是否正常的、合情合理的呢?他们的生活究竟幸福不幸福呢?最近,一部由军队纪录片导演李金芳拍摄的60分钟电视纪录片《老夫少妻》正在国内及香港凤凰卫视相继热播,并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反响。该片的主人公蓝绪芝、张爱珍是一对年龄相差42岁的忘年夫妻,他们共同生活在南京市一个叫树德坊的小巷里。新年伊始,笔者感慰莫名地来到这里,轻轻叩开了一间简陋而老旧的小屋…… 爱的天堂: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屋 这是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潮湿、阴暗、陈设简陋,一张大床几乎占去了大半个空间,四壁挂满了塑料袋和各种杂物。与周遭繁华的都市景观相比,这显然是一个极不起眼的简易房。然而,就在这间寒碜小屋里,现年80岁的老人蓝绪芝和38岁的妻子张爱珍一起,和和美美地生活了15个年头。15年来,他们甘苦与共、相濡以沫,每天靠摆小摊、卖早点维持生计,并且还生育了一个儿子,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蓝绪芝已届耄耋之年,看起来倒也身板硬朗,一张平静的脸上总是漾着微微的笑意。据老人自己介绍,他的一生先后有过三次婚姻,生有五个子女。半个世纪前,他的第一个结发伴侣连同两个儿子纷纷死于一场热病。第二任妻子和他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由于长期感情不和,两人最终关系破裂劳燕纷飞,于年办了离婚手续。岁月无情,人生无常,蓝绪芝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奔走,犹如落单的孤雁,他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创造的家业,惟有这6平方米的小屋,是他安身之命的栖所。 蓝绪芝老人虽说历经风雨,但他总是以达观、开朗的心态应对世事变迁和家庭更迭。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带着十几名员工承办了一家五金加工厂。由于蓝绪芝头脑精明,经营得当,不到两年时间,这丬个体小厂日渐兴旺起来。每当回首往事时,老人蓝绪芝总乐呵呵的,他说六十四岁是他最幸运的一年,不仅在经营方面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在情感方面可谓枯木逢春。就在这一年,年轻淳朴的张爱珍来到他的身边,走进了他的生活。 张爱珍家住苏北沭阳县农村,姊妹兄弟五个,她排行第三,因此自幼被家人和邻里叫作小三子。农村的女孩总向往城市的生活,张爱珍也不例外,二十岁那年她征得父母同意后,与村里几个要好的姐妹结伴来到南京打工。面对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初中文化的张爱珍茫然不知所措,她有一种被悬置的感觉。连袂而来的姐妹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则掉头回家,张爱珍不想回家,她象一只觅食的小鸟痴痴守望在凶吉莫测的劳务市场,并且一次次侥幸地脱摆了骗子、人贩子的诱惑和纠缠。最初的打工生涯艰辛而又苦涩,张爱珍凭着乡村女孩的勤劳,在南京当过保姆,也做过酒楼的服务员,甚至还为街坊邻里刷过半年的马桶。两年之后,她经人介绍来到蓝绪芝经营的小厂打工。从此,她告别了不安定的生活,一颗漂泊躁动的心也终于有了着落。 在张爱珍眼里,蓝绪芝不仅是个老板,也是一个和蔼慈祥的长者,他处处以父亲般的胸怀关心善待自已手下的每一名员工,不光对张爱珍,对谁都是如此。员工病了,他亲手做病号饭端到跟前;要是谁的家中遭遇不测,他就慷慨解囊,悄悄往贫困员工的家中寄钱寄物。老人的善良和义举,深深感动着张爱珍的心,在老人身边,她常常能体验到一种久违的温暖。而在蓝绪芝的眼里,张爱珍不但手脚勤快,办事利落,而且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灵活处理营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张爱珍心眼瓷实,从不贪图便宜,每次给钱让她办事,她总是能省则省,从不私下克扣分厘。为此蓝绪芝对她多少有些另眼相看,他甚至把厂里的财务和许多业务,放心地交给张爱珍处理。 员工们都知道老板蓝绪芝与妻子离婚后,由于家庭财产和经济分配方面的原因,时常遭到家人不公平的对待,有时甚至遭到家人的辱骂、殴打。无奈之下,蓝绪芝只好搬进厂里居住,什么事情都自己独自料理。张爱珍当时也住在厂里,面对晚景凄凉的老板她常常会生出些许怜意,出于知恩图报的朴素心理,她主动为老人做些洗刷缝补的家务活,并且每天还为他烧上热腾腾的饭菜。在张爱珍看来,眼前这个阅尽沧桑、知人冷暖的老人,就如同自已远在苏北老家的亲生父亲。她决定要以女儿的名义,细心伺侯老人的晚年生活,哪怕自己今后结婚成家了,也要把老人带在身边照顾他一辈子。对于蓝绪芝来说,张爱珍春水击冰般的柔情和爱心,无疑是自已晚年生活中一道意外而绚丽的霞彩,他不再感到孤单寂寞,逢人总是笑容满面。虽说自己是一厂之长,但抡锤打铁的活计却干得得心应手毫不含糊,甚至连百余斤重的钢锭照样能搬来杠去脚步生风。许多人无法料知一个花甲老人欢乐无度的缘由,只是从他抡捶打铁的节奏中感觉到老人不同凡响的嬗变。事实上,这一老一少的“亲密”接触,很快引起人们的猜测和非议。有人说,张爱珍整天围着一个糟老头打转,图啥,还不是图他有钱?也有人说,蓝绪芝晚年风流老来俏,端的是金屋藏娇……面对人们的议论,张爱珍起初不以好然,内心平静;蓝绪芝也不想分辨什么,他只是一如既往地把张爱珍当作自己的闺女。可是当他的家人听到这些闲言碎语,信以为真,竟然三番五次的跑到厂里闹事,甚至追着张爱珍又骂又打,逼她离开老头滚出厂门。一次,张爱珍受老板委托拿存折到银行取款,不料途中遭到老板家人的围追堵截,硬要张爱珍交出银行存折。张爱珍虽说是个柔弱女子,但她自幼在乡野的风雨中成长,性格多少有些刚烈、泼辣,面对雨点般的拳头和唾沫星子,她据理力争以命相拚,紧紧捂着存折跑回厂里,向老人哭诉自己的遭遇。 面对张爱珍接二连三遭受家人的侮辱和冤屈,白发皤然的蓝绪芝心力交瘁痛苦不已。为了息事宁人,他当即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断:把自己的存款和十多万元资产,全部交付家人,自已则弃厂踅回六平方的小屋,重新过着孤苦的独居生活。这天,正是蓝绪芝六十五岁的生日。 傍晚,正当蓝绪芝望着生锈的铁锅一筹莫展时,门外突然出现一个娇小稔熟的身影,他定神一看顿时眼睛一亮:“爱珍,你怎么还没回老家?”。张爱珍默默走进屋内,搁下自己的包裹,连日来贮积胸中的苦水,倾刻化作滚滚热泪:“今天来你这里,我就不想走了。大家都以为我照顾你是图你有钱,现在你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了,我要是离你而去,就等于证明人家的话说得没错!现在我来照顾你,心甘情愿,如果你不嫌弃,我就跟你过,看人家还能再说我图你什么?再说,我答应过你要照顾你一辈子,我要为我的话负责啊!”。这番暖人心肠的话语,在蓝绪芝的心里激起层层涟猗,他深知自己已届暮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不能再有非分之想,更不能感情用事。他不想拖累张爱珍,也不想给她添加任何精神压力。可是张爱珍是个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的女人,任凭蓝绪芝如何劝说,她心如盘石,执意不肯离开蓝绪芝。 年暮春,南京树德坊小巷这间简陋的小屋暖意融融。自从张爱珍作出了令蓝绪芝感佩不已的决定后,人们从这六平方米的小屋听到了一阕惊世骇俗、悲喜交集的忘年恋歌。 回家的路: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 每当提起远在苏北沭阳乡村的老家,张爱珍的眼里总是泪光迷离,欲哭无言。那个叫胡集的地方,就是她梦牵梦萦、欲罢不能的故乡。那里有她的父母乡亲,有她的兄弟姐妹,也有她苦涩的回忆和无尽的眷恋。自从二十岁出门打工,十八年间她先后回家三次。提起每次回家的亲身经历和情感遭际,张爱珍的内心仿佛波翻浪涌、电闪雷鸣…… 一个23岁的姑娘要嫁给65岁的老头,这个消息传到张爱珍父母的耳朵里,不啻晴天劈雳。仅一天时间,张爱珍接连收到老家发来的三封加急电报,父母在电文中口气强硬地催她速归,张爱珍一时懵了。她捏着电报找蓝绪芝商量,是回还是不回?蓝绪芝毫不含糊地说,立即回家吧,别让家人担心。张爱珍心想,自己和老人公开同居两个月了,还没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索性回家跟父母协商,到村里开一张办结婚证的女方未婚证明。于是第二天一早,她登上了由南京开往沭阳的汽车。回家后,张爱珍还没说出心中的打算,便遭到了双亲劈头盖脑一顿臭骂。为了让女儿与老人彻底断绝来往,老夫妻俩干脆把张爱珍反锁在家,令她闭门思过。自此,张爱珍如同笼中的鸟儿,徒唤奈何。十多天过去了,张爱珍感到身体有些异常,经常忍不住要呕吐,一种本能的预感迫使浮想联翩却又不敢声张。然而,警觉的母亲从房间里不时传来的干哕声中感觉到女儿的异样,立即开锁进房盘问,张爱珍自知已有身孕,她明白就此禁锢在家,不但腹中的胎儿保不住,甚至休想与蓝绪芝再有团聚的机会。于是,一个逃跑的念头旋即在张爱珍的心头掠过,她乘母亲不备,夺门飞奔而去。 “小三子,你回来!你要去南京,妈永远不认你,就当没生你这个女儿,你也永远别回这个家!”母亲气喘吁吁的边追边喊,张爱珍没法收住狂奔的脚步,她深知叛逆家庭的代价,但眼下已经顾不了那么多,父亲已经发动了许多人四面向她包抄而来,自己若有片刻犹豫,就别想逃出这张围捕的大网。此时,正好有辆拖拉机打她身边经过,她立马拉住,钻进车厢用一块防雨帆布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当晚,张爱珍失魂落魄地摸回蓝绪芝身边,向老人诉说了家中的遭遇,蓝绪芝听后唏嘘不已:爱珍,我对不住你,更对不住你父母,就是将我这把老骨头拆了,也赎不回自己了罪过!望着老泪纵横的蓝绪芝,张爱珍柔肠百结:这哪能怪你,是我自愿跟你的。现在的关键是赶紧找地方躲一躲,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否则我家人一定会来南京抓我回去的!老人长叹一声:事已至此,只好到安徽和县的朋友那里避难了! 年3月,医院的产房里,躲藏了五个多月的张爱珍顺利生下了她与蓝绪芝爱的结晶:一个粉嘟嘟的男婴。当婴儿结实的啼声传来,产房外焦急等待的蓝绪芝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他抬眼看到窗外的天空里有一字雁阵掠过,于是给新生儿取名为鸿雁。 蓝鸿雁的降生,给一老一少带来无尽的欢笑,也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因为孩子毕竟是黑户,名不正,言不顺!为这事,蓝绪芝抱着这团亲生骨肉常常唉声叹气暗自泪流,而张爱珍的内心同样也不轻松。孩子出生的第四十天,张爱珍决定重返娘家,她要取回户口簿,到乡里补办结婚证。 第二次返乡,张爱珍没有直奔娘家,她把蓝绪芝安顿在胡集乡一家路边旅社,自己抱着孩子径直来到五里外的大姐家打探一下风声。姐妹俩久别重逢,自然有许多扯不完的车辘轱话,可是张爱珍万万没有想到,距此不远的父母闻讯赶来,二话没说就用一根细细的麻绳套住女儿的脖子,像牵牲口一样把张爱珍拖回娘家。父亲张林生用传统的家法,狠狠教训这个败门辱户的不孝女儿,母亲刘翠兰则跪倒在地:“小三子,妈知道你脾气强,你跟谁不好偏偏跟那个老头?他居然比你爸大十二岁,这出乖丢丑的事儿传出去你叫我们如何做人哪!现在你还年轻,趁早跟他了断。妈求你……”。母亲的哀求使张爱珍肝胆俱裂,她能挡住世俗的唇枪,也能忍受父亲的棍棒,但她却忍受不起母亲的哭求跪劝。她瘫倒在母亲的脚边悲恸不已,几近晕蹶。常言道爱莫过于父子,父亲张林生见状,一颗暴躁的心立马软了下来,他杀了一只下蛋的母鸡煲成浓浓的汤汁,让分娩不久的女儿补补身子。 蓝绪芝在路边旅社苦等了三天三夜,急得只好串村走户四处打听,最终有人传话给他,说张爱珍要他回南京等着。蓝绪芝明白张爱珍在娘家的处境,只好独自返回南京。老人一走,张爱珍的心也随他而去,虽说父母待她关照备至,但作为初生婴儿的母亲,她不能让孩子自幼丧失家庭的归属感,不能让他成为有妈没爸的私生子,她也不愿就此搁下风烛残年的蓝绪芝。娘家的四合院有两重大门,分别由父母日夜把持,想要再次顺利脱逃,得瞅准时机。年5月1日,村上骤然响起的一阵婚庆炮竹声,为张爱珍营造了一个携子逃跑的良机,她趁父亲出门赴宴喝喜酒、母亲在灶间生炊的当儿,悄悄把儿子放在竹篮里,顺便找来那根栓她回家的麻绳绾住提篮,继尔翻身爬上围墙,她把儿子从墙内移到墙外,然后逾墙而去。令张爱珍欣慰不已的是整个过程孩子不哭不闹,小脸蛋上还绽着稚嫩的笑容。张爱珍抱起儿子面对家门连连磕了三个响头,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悄悄贴在门楣。纸条上,那字里行间的斑斑泪痕,清晰可见。 走出村头那条老路,张爱珍的内心终于雾散冰释。十四年之后,当她在蓝绪芝的陪同下,第三次踏上村头这条小路时,她对跟踪拍摄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家的地方就有亲人,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 结婚证书:一纸抵挡世俗流言的盾牌 多少次,面对人们惊诧的眼神或无情的嘲弄,蓝绪芝忍气吞声,张爱珍欲辨无言,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履行结婚手续,从法律的的角度讲,他们不属于合法夫妻。 蓝绪芝的家人一次次赶来,向张爱珍挥舞着拳头,扬言要揍扁这个死皮赖脸的小女人。张爱珍的娘家人也几番赶来欲抓她回家,并向蓝绪芝放出狠话,要将他勾引少女的事诉诸于法庭。甚至也有好事者戳着他们的鼻子,恶言向相骂不绝口……在东躲西藏的日子里,蓝绪芝与张爱珍望着渐渐成长的儿子,常常相顾无言,泪水婆娑。 相爱的心贴到了一起,结婚的梦却无处可圆。面对世世俗的流言和家人的强烈反对,性格倔强的张爱珍不甘心含垢忍辱,她拉着蓝绪芝四处上访。省妇联、省民政厅热情接待了这对特殊的上访户,对他们的遭遇和结婚要求深表同情和支持,并当即出具公函责成沭阳县有关部门尽快办理此事。年8月15日,张爱珍带着老人悄悄赶回老家的乡政府办理结婚登记,当鲜艳的公章印在烫金的证书上,这对老夫少妻终于称心遂愿地圆了自己的梦。 婚姻不是一纸契约,爱情也无需签订合同,但是这份烫金的结婚证书就象一扇大门一堵墙,为这对忘年夫妻挡住了世俗的冷讽热嘲,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护,张爱珍与儿子蓝鸿雁的户口因此一一得到了落实。所在街道对老夫少妻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关心,先是为他们提供了两个早点摊位,办了早点营业许可证,后来又把他们列为低保户,每月为年迈的的蓝绪芝提供元的低保救助金。 蓝绪芝的内心阴霾散尽,从此过上如沐春风的正常日子,他在南京文昌巷和延龄巷口摆了两个早餐摊点,夫妻俩一人照应一个,先是卖馒头、馄饨,后又做糍耙、稀粥和豆浆生意。夫妻俩贪早摸黑每天要忙碌十多个小时,虽说生意清淡,每天最多只能挣到三、四十元,但是夫唱妇随的平静生活毕竟来之不易,自己也感到踏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张爱珍见老人的体质每况愈下,一人照应一个摊位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她索性将两个摊点并在一块,这样相互也好照应。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供养子女读书,张爱珍每天还要帮8户人家洗刷马桶,仅此一项,每月能有的收入。 老夫少妻当街摆摊,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猜测和好奇,每天总有一些陌生食客围着他俩指指戳戳说三道四,各种闲言碎语就像沸锅里的稀粥一样越煮越稠。起先,蓝绪芝夫妇只管埋做事,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但是随着延龄巷口早点小摊的不断增加,生意上的竞争有时也会引起感情的磨擦,张爱珍因此遭人谩骂、殴打不止一次两回,甚至摊点也被人掀翻砸烂过。有人冲食客大喊:这个老流氓家的东西吃不得,那个小妖精天天刷马桶呢!这么一叫一喊,食客自然纷纷掉头而走。蓝绪芝急了,他从箱底翻出烫金的结婚证书装入透明的塑料袋里,然后高高挂在摊位上。这一招果然凑效,人们从风中摆动的结婚证上,看到了生命之于法律的尊严,也感受到这对合法夫妻的艰辛不易。 真爱无悔:幸福生活是慢慢熬出来的 年元旦凌晨2点,树德坊小巷一间小屋的灯悄悄亮了,蓝绪芝夫妇俩像住常一样准时起床,张爱珍手脚麻利地忙着磨豆浆、做糍粑;蓝绪芝则独自拾掇盐油酱醋、锅碗瓢盆,然后蹬着老旧的三轮车运往延龄巷口的早餐摊点。三轮车锈蚀的链条一路吱吱嘎嘎,如一曲凄婉的老歌响彻在古都黎明前的夜色里。新年的头一天与以往没有什么两样,当红红的炉火照亮老人的脸庞,我发现蓝绪芝的身影显得格外苍老憔悴。 生活不是红红的炉火。80岁的年纪理应颐养天年,享受含贻弄孙之乐,可蓝绪芝还要强打精神为生计奔波、为子女操劳。岁数老了,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疾患随之而来,治病就得花钱,花多了自然有些心疼,因而老人常常抱病忍痛,一声不吭。张爱珍是个心细如发的女人,她每月花多元钱为老人备好各类药物,按时为他倒水送药,每天还为老人做一小时的保健按摩。蓝绪芝有时感动得暗暗抹泪:爱珍,为了我你每天只睡五个小时,连新衣服也舍不得添一件。你跟了我十多年,我没让你过上一天好日子,反倒拖累了你。万一哪天我走了,你一定要为自己、为孩子们找个好人家……张爱珍听了心头一阵紧缩,涔涔热泪滚落下来:自从我嫁给你,虽然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懊恼过,我觉得好日子就是慢慢熬出来的。我服伺你照顾你,就是想让你多活几年,让你看到我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们有了出息,我们的好日子就算熬出来了。蓝绪芝的儿子蓝鸿雁今年15岁了,现在沭阳县读初三。由于自幼在特殊的家庭中长大,小鸿雁和父母亲一样,饱受了人们异样的眼神和无情的取笑,有人甚至公开怀疑他的亲子属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小鸿雁变得敏感易伤而又性格内向,在家除了跟妹妹玩耍,几乎不和同学来往。儿子落寞的眼神以及细微的变化,引起了母亲的警觉。为了摆脱源于家庭的阴影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张爱珍决定让儿子离开南京,寄养到自已的妹妹家上初中。环境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渐渐得乐观开朗起来,懂事的孩子用优异的成绩告慰母亲的一片苦心。 七岁的女儿蓝鸿文不但漂亮可爱,而是嘴巴很甜,十分懂事。对于老夫少妻来说,这个小小生命无疑是上天的眷顾和恩赐:七年前一个冬日的凌晨,蓝绪芝夫妇俩骑车上街买煤,听见路边一个布兜里传来一记婴儿的哭声,异常脆响。于是循声过去抱起来一看,是个刚出生的女婴。老人蓝绪芝见孩子长得结实饱满,有心抱回家抚养,可张爱珍犹豫了:我们家这么穷,多了个人丁怕是养不起啊。蓝绪芝乐呵呵地说:养儿防老,养女有靠,我这把年纪还能陪你几年呢,索性咬紧牙关再多养一个吧!老人的话说得心诚情真,张爱珍感动地点了点头。从此,张爱珍百般疼爱孩子,待之如同已出,她没想到这个路边捡来的弃婴,居然能歌善舞,格外早慧。有次吃饭时,小鸿文正儿八经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一直在瞒我,其实我知道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但是我要你们相信,我长大了一定会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孩子一席话说得张爱珍泪眼汪汪,一颗苦涩的心里倾刻充满春天般的暖意。 张爱珍的内心并非没有遗恨,为了自己的选择,她叛逆了自己的家庭,伤透了父母的心,以至十多年过去了,娘家人依然与她断绝来往。年春节,张爱珍怀揣着积攒下来的元钱,带着老人孩子回老家给父母拜年,这也是蓝绪芝晚年生活中一个未了的夙愿。孰料此次回家,父母依然态度坚决地将他们拒之门外。有家难回的苦楚,六亲不认的尴尬日夜交织在心头,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珍一个无法消解的心结。张爱珍常说,她此生此世最大的心愿,是把子女培养成人,让老人安享晚年,争取并赢得娘家人的一致承认。 “好日子是慢慢熬出来的。”张爱珍对幸福有着自己的理解。采访中,望着这间浓缩了所有人生况味的六平方米小屋,望着这对忘年夫妻苦涩而又平静的脸,我常常陷于一种无言感动。在这里,我感受到穷苦家庭中浓浓的温情,也感受到贫贱不移、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许,正因为这份超越世俗偏见和传统伦理的爱情,使得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共同抵御着由年龄的差异、世俗的流言、家境的窘迫以及社会的不公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冲击。 年元月5日 此文发表于年1月28日《扬子晚报》 作者简介 李金芳 李金芳,江苏溧阳人,祖籍高淳。当代作家、诗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军旅倥偬25载,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0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数百万字,著有诗集、报告文学、长篇散文、纪录片集等多部。《腊梅花儿开》、《最后的空地》、《阳光下的独白》等军内外反响强烈。文艺作品曾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第9届全军优秀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新世纪新女性”电视作品展播一等奖等。 谢谢观赏! —THEEND—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分享快乐,收获成功。 让我们共同传递正能量! 唐占军简介 唐占军 号净墨堂主。策划人。高级摄影师。作协会员。摄协会员。“南京摄影十大感动人物”“、“最具新闻价值奖”得主。现为多家媒体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工农兵学商全经历。曾为CCTV军事栏目记者,4次荣立三等功,武警部队“”优秀人才奖“”,共青团江苏省委“新长征突击手”。近几年来,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刊稿计百万字,其中多篇文字作品和摄影作品获奖,有的被档案馆收藏。出版有作品集《军旅江南》,在红袖添香、新浪、西祠胡同等连载《咱村走出的总司令》等。 南京喀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我的喀, 他不念客,也不读哈,它是导演口里的喀。地名有喀什,地貌有喀斯特,俄罗斯美女叫喀秋沙。场记板一起一合一个喀,喀出主配角春秋冬夏。喀出金马金鸡奥斯卡。且看台上风采绰约,如诗如歌,我在台下,仍走天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x/121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