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税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掀起了一阵税务改革热潮,如何让这场改革带上“徽”字号,安徽地税开始行动。 “不热情拥抱、不主动融入‘互联网+’,税收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年,“互联网+”的大潮席卷而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感受到了税务改革的新契机,短短8个月就对“互联网+税务”批示了18次。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一词时,安徽省地税局也敏锐的感觉到“互联网+”对税务工作的意义。 “在一次局长办公会上,局领导就要求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对税收征管的模式和理念进行审视和反思。”安徽省地税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主任赵怀德告诉《决策》。 彼时,“互联网+税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掀起了一阵税务改革热潮,如何让这场改革带上“徽”字号,安徽地税开始行动。 年6月24日,“互联网+安徽地税”专题研讨会召开;11月19日,《“互联网+安徽地税”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年1月,“金税三期”上线;4月,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并试运行……一年多时间,安徽地税正热情拥抱着“互联网+”,开启了安徽地税改革新模式。 新思维新服务“‘互联网+安徽地税’,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引领和促进税收管理的变革和纳税服务的创新。”赵怀德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互联网+安徽地税”的内涵。采访中,“互联网思维”成为赵怀德口中的热词,而“互联网+安徽地税”是他现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今年安徽地税启动了6个大项包括19个子项目的行动方案,重点是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以及推进税收治理三个方面行动。 纳税人所盼,则是税务人所向。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纳税服务,让纳税人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互联网+安徽地税”行动方案里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亳州市芍花路一台自助办税终端旁,个体户李强正在办理个人社保费缴纳,如今的快捷便利让他欣喜不已:“以前缴费要先去社保局核定数字,再到地税局排队缴钱,最快也得半天才能办完,现在用这台自助办税机,3分钟就全办好了,而且一天24小时随时都能办理”。 目前,通过自助办税终端办税已成为纳税人的新选择,这不仅方便了纳税人,也减轻了地税机关的工作量,而这项措施只是“互联网+安徽地税”中“电子税务局”板块的其中一项。 如果说自助办税终端还需要纳税人择“机”办理,那网上办税平台的建立以及手机移动办税系统的开发,则将实现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税。 近日,阜南县影军家电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坤在上月申报期的最后一天,因为在外地出差,按照以往惯例,只能连夜坐火车赶到县地税局办理纳税申报,而现在只要登录“电子税务局”系统就可办好,再也不担心逾期申报造成违章。 国税、地税分设给纳税人带来很多不便,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通两个系统也是创新纳税服务的应有之义。 “我们要实现进一个系统,办两家事。安徽省地税局正在建立国地税统一办税平台,这个平台建立以后,纳税人坐在家里,登录这一个系统,就能把国税和地税的事情全部办完。”赵怀德告诉《决策》。 “如果我能在电脑上办的事情,绝对不会到办税服务厅去办,如果能在手机上办的事情,绝对不会在电脑上办。”一名年轻会计在安徽省地税局召开的纳税人座谈会上的话触动了省地税干部的心,这番话代表了年轻一代纳税人的想法,自此,安徽省地税局将移动办税APP项目提上了日程。 在技术部门的努力下,如今诸多办税事项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通过办税地图功能,在手机上可以查询就近的办税服务厅哪个空闲、哪个拥挤,从而选择合适的服务厅办理业务。同时手机还能实现流转件环节查询功能,实时查询自己申请的事项到了哪个环节,在哪个负责人手上办理,做到心中有数。”安徽省地税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姚亮告诉记者。 在赵怀德看来,电子税务局的这些服务项目构成了一个体系,每个系统独立存在,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其优势作用,但又是互联互通的,网络、自助办税终端以及手机APP的数据形成共享,从而形成了一个服务网络。“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赵怀德表示。 内外兼修化风险如果说做好服务是税务部门的职责所在,推进风险管理则是地税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 6月15日,蚌埠市地税局征管科科长杨国栋应邀赴郑州,在全国税务系统督查内审培训班上为全国同行讲述蚌埠“互联网+风险管理”的经验。 “税收风险管理是实现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固定管户向分类分级管户、无差别管理向风险管理、经验管理向大数据管理的‘四个转变’的重要手段”。杨国栋在培训班上如是强调了税收管理风险的重要性。 据了解,蚌埠市地税局作为试点单位,主动承接税收管理风险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由此,安徽地税在全国税务系统中率先拥有了风险管理监控系统。这套系统分为内部执法风险管理和外部风险管理两个部分。 “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税收管理风险,这是一个自我检验层级,针对管理过程中的过错或环节缺失,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其次是执法风险管理,针对非主观执法过错行为,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处理。最后是廉政风险,针对主观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赵怀德告诉《决策》。 今年4月,蚌埠市税收管理风险监控系统试运行,针对税干执法和管理行为设定了24个指标。系统扫描发现,共有15个指标产生疑点信息,最后通过风控中心筛选出个风险点,然后推送到9个单位要求整改。 “这不仅提高了征管效率,锻炼了税务干部的业务能力,还防范了执法风险。”蚌埠市地税局局长郑成良告诉记者。 除了内部风险的防控,对外部风险的监管也成为“互联网+安徽地税”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创新之处。 据了解,对外风险监管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针对纳税人个体的风险防范,即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反映不同地区、行业、税种、事项的涉税风险的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即税法遵从指数,该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税务机关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征管措施和税收政策,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从而防范风险。 那么,这个系统究竟是如何防范风险的呢? “以纳税遵从风险系统为例,它主要通过纳税人财务报表报送的信息和征管系统内的征管信息编制指标,设定一个标准值,通过数据分析,根据偏离标准值的情况,将其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高风险的推送给稽查局,中风险的推送给评估局,低风险的则通过纳税提醒促其改正。”杨国栋告诉《决策》 从“撒胡椒面”式的普遍管理,到如今整合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安徽地税系统的“互联网+风险管理”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动了税收治理的现代化。 一个垂直系统的开放共享开放共享是“互联网+安徽地税”行动方案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通过共享数据,将地税与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机构互联互通,打通纳税人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从而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是安徽地税一直在思考的一道重要命题。一项名为大数据基础平台的技术创新在这样的思考中应运而生。 目前,赵怀德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将地税部门的数据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通过搭建平台,与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清洗并贴上标签,从而方便各部门按需共享。 据了解,该系统设计了21个部门共60张数据交换标准表,年内将实现数据交换功能,同时,该系统还将与长江经济带(泛长三角)涉税信息交换平台进行对接,最终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 “这些信息不仅对我们税务部门有用,方便我们对税源进行分析,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其他部门加强行业管理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我们是彼此需要。”赵怀德告诉《决策》。 其实,安徽地税建立这样一个大数据基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是税务系统一种理念的转变。以往,地税部门总是要求其他部门开放数据,但没有意识到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对此,《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依法建立健全税收信息对外提供机制,保障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并应用于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这也是税收协同共治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体现。” 在《“互联网+安徽地税”行动实施方案》里,处处可见这种开放共享的精神,“互联网+跨部门业务协同”“互联网+数据资源开放”“互联网+税收数据共享”等具体任务里,都提出要与其他部门共享地税的大数据。 “通过互联网渠道,逐步向社会开放地税部门非涉密脱敏数据信息,与各类主体分享税收大数据资源。个人认为这是行动方案里具有突破性的一条。”姚亮告诉记者。 慷慨共享,终有回馈。安徽地税这样一个垂直部门通过“互联网+”推进开放共享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也开始报以善意回应和大力支持。目前,安徽省地税局已经与省工商局、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等12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虽然还存在数据标准尚未统一规范、应用层次不高、涉税信息挖掘不足等问题,但部门协作已经开始,通过彼此的共享,我们必将形成协同治税的合力。”赵怀德对未来表示乐观。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对税务工作的模式和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后,安徽地税系统的整个工作思路和制度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互联网思维虽然是无形的,但已开始贯穿于安徽地税的多项工作中,带来了诸多红利。 (原载于《决策》杂志年第9期) 专题链接: 税改“痛点”如何破?安徽地税“深改”的辩证法 征管体制改革也走个性化“自选动作”?看看安徽怎么做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鐩栧崥澹櫧鐧滈閬洊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x/71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