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刻的事总不能忘,时光又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那时在上大学,临毕业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年10月1日毛主席检阅全国红卫兵,那真正是人山人海,天安门广场涌动着蓝、红两色波涛,并带着震耳欲聋的“毛主席万岁”呼啸声,蓝色是穿着蓝布制服的学生,红色是高举过头的毛主席语录,这种场景永世难忘。那时全国人民基本上都穿蓝色服装,并且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修堤防汛都是靠人挑肩扛,加上生活简朴,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精神,因此,西方世界鄙夷中国人为“蓝蚂蚁”。

年冬季,经过一年多的“文革”洗礼,即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被分配到安徽省凤台县水利局工作。年夏,淮河大汛,堤防吃紧,全县把男女劳动力都动员上堤值守加固,我是学治河防洪工程专业的,自然派我去上堤巡守,哪里出现险情就奔向哪里。有一次大堤上发生脱坡现象,我赶过去发现堤坡是散浸引起的,单薄的大堤在外河洪水的高压下随时有溃堤的危险,我立即向负责人报告,说明危害性及处理方法。这位负责干部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力,调集物资,并让我指导民工们开挖导水沟,回填粗砂、碎石、卵石等及滤料。这些民工们个个生龙活虎,挑着重担,前仆后继,很快就完成抢险工程,大堤转危为安,安全渡汛。汛后,县里又组织民工加高培厚,修补水毁堤段,工地上有的挖土、有的运土、有的平土、有的夯土,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打夯的号子声声激昂,一派热火朝天!我不禁感叹“蓝蚂蚁”的巨大威力。

在县水利局,我们这些技术人员一会儿要去检修闸门,一会儿测量堤坝,一会儿打井,一会儿做水利规划,一会儿建桥,一会儿修路……被称为“万金油干部”。

年夏,水利局革委会派我到夏集公社修建朱岗电力排灌站,那时还处于“文革”时期,一些正常的建设程序被打乱。本来像这样的电力排灌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包括水工建筑物如引水涵洞、闸门、进出水池、渠系配套建筑物等,电器设施如输电线、变电站、电动机、开关柜等,机械设备如水泵、启闭机等,一般需要几个不同专业的人来设计,但当时技术人员太少,特别是正牌本科大学生更少,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知天高地厚地接下这一烫手的山芋。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自学了排灌站设计、输变电等知识,独立设计了朱岗电力排灌站,装机8台55千瓦电动抽水泵,灌溉面积2万多亩,排灌面积1万余亩。等到我把设计图送到局里审核签字时,才知道两个负责的正、副局长在文革中受到批斗,已经“靠边站”,因此不敢审查签字。按正常程序未经审核批准的设计图是不能施工的,但公社的负责人却坚持要做,客观地说也是造福一方的工程,最终还是由当时的革委会同意上马了,当然也是我来负责施工(在当时是谁设计谁施工,有点儿象现在的交钥匙工程)。

现在回想起来很后怕,这毕竟是个较复杂且有风险的工程呀!风险在于它是在西淝河大堤上的建筑,从开挖基坑到涵洞及闸门建成再到回填必须抢在汛前完工,只有8个月时间,此外如果基础处理不当,闸门失事或回填不实都可能在汛期堤防溃决,淹没大片土地房舍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千古罪人。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凭着文化大革命中熏陶出来的“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接下来这一大单。人民公社方面也是雷厉风行,很快组建了工程队,人员都是当地种田为生的农民,幸亏其中有几位能工巧匠,具有工程经验和技术,帮我不少忙,且出了些好点子,否则真要抓瞎。到秋天农闲时分,公社动员大批劳动力开挖基坑,那时国内缺少施工机械,全靠人力挖运填,尽管劳动强度大,个个汗流浃背,但人们干劲十足,你追我赶,原计划两个月的工程量一个半月就挖到基准高程。

此时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发现基坑底面有很多小泉眼往上冒水,这是地下水上扬,如果进行涵洞底板混凝土浇筑,地下水就会冲走水泥浆,形成空洞,这是很危险的隐患。这时已骑虎难下,开弓没有回头箭,正当一筹莫展之时,有位技工提出用塑料布铺在基底隔水,四周开集水沟,用抽水机抽水的办法引走地下水再施工。我想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是把情况和2个公社干部说明了,请他们去买几捆塑料布,铺在基底表面,同时开集水沟抽水,把地下水引向两侧而不上扬,然后在塑料布上布置钢筋网,再浇筑混凝土,两侧不间断抽水,3天后基础混凝土硬化了,经检查未发现空洞,大功告成。我真是佩服这些土技工的智慧,正如毛主席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以后的工序就比较顺利了,主要是工人们很熟练,吃苦耐劳,干起活来很认真,你只要把砌筑大样放好了,质量要求交待了,他们会一丝不苟地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根本不用担心窝工及偷工减料。工人们也教会我不少技术,如利用千斤顶和手拉葫芦吊装重物,自制简易装置弯折钢筋,怎样加工木料和石料等等。工休或饭后之余,工人们会自娱自乐,有的拉二胡,有的唱四句推子(本地的民间小调),有的讲笑话,虽有点俗,但真能笑死人。他们还邀我抽烟喝酒,我说不会,他们说一个人不抽烟不喝酒就白活一世了,为了和他们打成一片,我也开始抽烟喝酒了。有一次一个叫朱长义的小伙子在西淝河里捕到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黄箭鱼,加上一些野鱼煮了一大锅鱼汤,味道极鲜,大伙美餐了一顿。工人们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兴高采烈,这时我才体会到“水浒传”中绿林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夏集电灌站不到一年就完工了,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到正式出水的那天,公社召开庆祝大会,当我望着白花花的清水流向广袤的田野,浇灌着大地,我自豪地欣赏自己设计的“杰作”,不禁又感叹“蓝蚂蚁”的威力。

此后,我被抽调到阜阳地区治淮总队,参加治理淮河的大型工程――茨维新河工程,其目的是开挖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把淮河上游的茨河、芡河及西淝河的洪水引入淮河中下游。在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是一项集防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等效益的大型综合骨干水利工程,平均底宽米,深10米,河道边坡1:2.5,左右岸滩地宽米,全长千米;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年基本建成。该工程由安徽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施工,采取民兵建制,即大队为连,公社为营,县为指挥所。我当时在凤台县指挥所主要负责施工组织,放样及收方,统计每日、每周、每月的进度,根据施工进度计发补助费,民工们就靠这些微薄的补助费吃饭干活。在那时生产力还十分落后,还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挖、运、填、夯,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天天不亮就开工,到晚上天黑才收工,冬天有的民工还光着脊梁,甩开膀子挖土,手上磨出血泡,再换人挖,所以这些民工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车土从土塘里运到河堤上要几个人使出吃奶的劲推、拉,全都汗流浃背,有时不小心车子失控下坡冲向人群会造成伤亡。后来普遍推广使用柴油机带动拉坡机运土,才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然而他们住的是用芦蓆和油毛毡搭的简易工棚,民工们就睡在用稻草或麦桔铺就的地上,吃的是红芋粉为主的杂面馍和大白菜、粉条、萝卜为主的杂烩汤。尽管工地上体力劳动超强,然而却充满着雄浑的劳动号子,铿锵的铁锹砍土声,以及喇叭里传出的革命歌曲,再就是密密麻麻、来来往往永不停歇的劳动画面。每当我看到听到这些,不由敬佩“蓝蚂蚁”惊天地、泣鬼神的改天换地精神,正是他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70年代末,我又参加了凤台县兴建的永幸河工程。这个工程具有排涝及灌溉的功能,全长40千米,平均河宽30米,深7米,施工方式仍然是以人力为主,由各公社派农民工组成民兵连,像蚂蚁搬家一样,开挖出一条人工河道。我负责对河道实施了经纬仪放样打桩定线,绘制了总平面图及施工图,设计了河道上的双曲拱桥,有现浇的也有预制构件装配式的,编写了施工程序及注意事项,并且有几座桥是我负责施工的。工程进展顺利,按期完成,至今发挥着很好的效益。

80年代初期,我调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是搞职工教育,后在库区规划处搞水库移民,参加过隔河岩、高坝州、水布垭、亭子口、长江三峡等水库的移民工程规划设计。这些工程的施工都是用大型机械,如挖土机、铲车、皮带机、搅拌机、起重机……再也见不到人山人海施工的场面,“蓝蚂蚁”变成了“铁蚂蚁”,当然,这些铁蚂蚁还是由“蓝蚂蚁”操纵的,效率高、质量好、进度快。有些工程仅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像这样现代化的大型水利工程靠人海战术是无法想象的,联想到古代的万里长城和现今在南海建设的“沙长城”,我不仅感概,“蓝蚂蚁”一旦掌握了高新科技、现代化机械和信息,就可以发挥无穷无尽的威力!虽然“蓝蚂蚁”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蓝蚂蚁”的灵魂还在;虽然“蓝蚂蚁”已脱掉蓝色外衣,换上丰富多彩的服装,但“蓝蚂蚁”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代代传扬下去!

来源:设计院作者:田一德









































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xx/82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