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年11月14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发现、重构和共享:国际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校的新闻传播院校的嘉宾,对国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型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交流与探讨。引擎将本次论坛的演讲内容做出摘要,此为本次演讲整理内容的下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

在媒介变革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新闻教育其实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其实是以报学为基础的,以互联网为逻辑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以报学为中心的传播教育应该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目前距我的观察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在我们的新闻教育当中只是认可了网络是第四媒体;第二个阶段慢慢随着网络的发展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渗透到社会当中;第三个阶段,网络对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是一种重构,这个重构的意义有四个,第一个是融通媒体,第二应该认识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连接、连通、沟通,它的精神是连接一切,所以我们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必须要培养这种能够连接信息的能力;第三,互连网的流动性也决定了我们这个专业和学科必须特点强调实践。第四,互联网的个性也是强调个性的,从机构到个人的转变,未来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个性化的定制培养计划。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在新传播的系统之下,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一种整体的范式的转变,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公共传播的大的范式之下进行再定位,通俗来讲,就是要为政府、企业、社会IGO社会组织和传播机构培养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的公共传播的信息管理者,或者是公共信息的供应者,这是一个基本范式。在这样的范式之下,我们重新修订了我们的新闻学的培养的目标,我想这个目标里面我们突出了深刻理解新闻专业主义,拥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和公共精神素养,在这样的一个定位之下,我们把课程体系重新梳理了三大块,一个是传播和社会课程的,第二个是应用传播的实务模式,第三个就是视觉;另外一个,我们又做了一个公共传播工作室,对接企业和政府;第三块我们又做了一个青年的空间,这个青年空间我们把它给了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做公益传播,跟广东的NGO组织进行对接。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喜根

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融合整合传播教育,我们做了这么一些实验,一种调整,其实我们也面临了很多的挑战,第一就是我们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间,我们要教学生怎么样去采访新闻、制作新闻和传播新闻,同时要教学生怎么样从事公关、广告和宣传,这些课程有一些冲突,整合教育传统为学生提供多种技能,到底应该偏重于哪个方面呢。另外我们在实行整合传播教育的时候,我们希望和其他的院系有一些合作,我们也试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跨学科要进行长期的坚持和合作,其实也是有一些困难的。第二,整合传播教育涉及到新的技术,对技术的要求对技术支援的要求,对设备的要求其实也有压力,这样的话需要有人一直跟着,有问题马上解决,这个也是一个挑战。最后是资源需求的挑战,所谓资源需求的挑战我们要做新技术,要做新设备,这些资源以及后续工作所需要的钱、人设备都形成一种压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新媒体的特点是明显的:互动性,容量大,速度高,而且移动化、多媒体、媒体回流等。前一阵子我们还在纠结旧媒体还有没有生命,还可不可以再流行下去?那么现在我们看,大势所趋,已经是新媒体取代的差不多旧的媒体,旧的媒体不是说以后就消失,可能还是会存在,但是跟以前不能比的。究竟新媒体是取代还是补充旧媒体,现在我们说是取代的可能性更高。在这种情况之下,新闻与传播教育怎么样可以追上去迎接这个挑战?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围绕新闻与传播教育基本的功能在哪里。第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是表达力,第三个是自学能力。我这里如果比较强调的就是媒体革命可能引起比较大的冲击,就是在表达力上,就是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上。

美国佛吉尼亚联邦大学理查德·特·罗伯逊传媒与文化学院院长程红

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就提出了一个理念,教育应该是而不光是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就是要讲,要教学生怎么变化,不光是为了完成一个作业,或者拿到一个学位,要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如果一个小的地方,一个大的地方,对一个大的城市或者甚至全球人们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fz/62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