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三边古道行”栏目推出了第二篇报道《开婺边界有座“神山”丨连接的两省四村,个个美爆!走,去一探究竟~》,介绍了从苏庄镇横中村穿越石耳山,探访婺源古村落的徒步路线以及沿途风光、人文风情。20日,“三边古道行”活动在横中村启动,6名幸运驴友和我们栏目组成员一同开展了第一期徒步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徒步路线在驴友中被广泛推广,对开化和婺源之间经济交往、户外旅游的影响也在持续扩大。

  当然,从开化到婺源除了我们介绍的从苏庄出发的路线外,从长虹乡走大鳙岭古道也被许多的人熟知。今天我们来了解这条古道。

  大鳙山位于开化县西面,西连婺源县,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米。大鳙岭是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两地交往频繁,浙赣先民沿着大鳙岭砍柴、经商、通婚,走亲访友、互通有无。大鳙岭还是一条军事要道,先人们在此展开大战。星移斗转,时空交错于变幻的历史中,大鳙岭上那些喧闹繁华已成过去,原来交通要道的历史地位不复存在,只有那残留的古遗迹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鳙岭连着的江湾镇和长虹乡分别打造了篁岭和七彩长虹两大4A级景区,旅游地位凸显。随着大鳙岭开通盘山公路,两地人民交往又开始频繁起来……

  带着对大鳙山的敬意和对大鳙岭古道的好奇,我们寻访上路。

追根溯源

重拾古道记忆

  43岁的曹建成是长虹乡芳村村人,外婆家在大鳙岭那头的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我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几乎都来自外婆家。”一提起童年,曹建成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条通往外婆家的大鳙岭古道,“每年放暑假的时候都要去外婆家,一直玩到开学才回来。”这段经历直到年高中毕业。

▲从石耳山上远眺大鳙岭

  听说我们要走大鳙岭,他马上来了兴致,自告奋勇当向导,重走“回外婆家的路”。

  初冬的大鳙岭显得有些萧条,除了几个村民背着农具下田干活外,几乎见不着行人。然而,曹建成却记得这里曾经的繁华,这条路几乎是连接长虹和江湾的唯一通道。

▲位于河滩村的大鳙岭古驿站起点

▲大鳙岭青石板路

  作为当年的交通要道,宋代朱熹从开化到婺源走的就是这条路。古籍记载,淳熙二年,吕祖谦为调和朱熹与“三陆子之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邀集“鹅湖之会”。第二年,吕祖谦、朱熹等人在开化马金包山书院举行“三衢之会”。三月,朱熹回婺源扫墓省亲,他“道历开阳,踄鳙岭,过晓川,宿于门士曹子晋书舍。”

  循着古人的足迹,我们一路往前,路上遇见一位石匠正低着头对着一块大青石用力敲打。石匠叫方全太,30多年的老师傅了。听说我们是来寻访大鳙岭古道的,方师傅放下手上工夫和我们聊了起来。

▲在古驿道遇见的石匠方全太

  “这大鳙岭原来是一条古驿道,是连通浙赣的必经之路,听祖上老人说,我家这个位置就是这条道上的古驿站。”方师傅指着一旁的一幢砖瓦房告诉我们,“而且每一代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账房先生,在驿站里算账。”

  到了解放前,方师傅爷爷那一辈,驿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我爷爷的兄弟在这里开了饭店,供往来的行人休息补给。”方师傅指着门前那一片用石头垒起来的菜地说,“这里原来就是马棚,给赶路的人喂马料用的。”

▲原先的马棚现在变成了菜地

  “那边的山头上还有碉堡嘞。”说到这里,方师傅有些激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山上住了国民党军队一个排的兵力,当时排长就住在我家,守着一部电话机,有种随时要开战的感觉。”

  告别方师傅,我们继续赶路。徒步大约半个小时,眼前一条公路切断了古道。此处便是大鳙岭头,岭上凿有一口古井。越过岭头,便是缓坡,岭脊处一座古城墙。建设公路的时候有所损毁,在茂林里现存的一堵厚约七八米的城墙,留有一完整的圆洞门,青苔长满了石壁。岭头建有厚城墙圆洞门,便是军事要地。

▲大鳙岭岭头的古城墙

  “我们这条路是军事要道,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战争年代,在这里屯兵筑墙,扼守一方。”同行的东头村委会主任曹进良介绍,“婺源兵灾最严重的时候当属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和太平军交战长达10年之久,左宗棠曾经在这里与太平军战斗过。”

  此外,在年4月底5月初,解放前的婺源,从长江防线和安徽省溃散的国民党军队从大鳙岭退兵,也在当地整出了不小的动静。“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听以前的老人们说,晚上睡觉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之后解放军也通过大鳙岭去追击。”曹进良说得绘声绘色,“除此之外,路上来往的除了骑马、推独轮车,还有很多小姐、官太太的轿子,热闹啊!”

  穿过公路,我们沿着古道继续往上,眼前是一个凉亭。“这叫白亭,给行人休息的,这座凉亭有一个故事。”曹进良娓娓道来,“晓鳙村有个穷汉,生活已经走投无路了,不得已出来打劫。刚好一个商人经过,被他设计拦截。商人害怕,丢下包袱就逃走了。穷汉拿走了装满金银财宝的包袱,就此发家,造了新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想把钱财还给那位商人,可是根本就不认识,也没有任何线索。于是,他在当年的路上建了这座凉亭,请了个人在这里烧茶水给过往行人喝。三年后,当年的商人再次经过这里,感叹,如果当年这里也有一个凉亭的话就不会被人打劫了。这一说,烧水的工人就把他带到发达后的穷汉家。相认以后,穷汉留商人在家玩了三天,不仅把当年的钱财全部归还,还把三年的高额利息也全都奉上。此后,这座凉亭就被保留了下来。”

▲点击可放大

  站在岭头,极目远眺,远处崇山峻岭,左边是石耳山,右边便是大鳙山,眼前的盘山公路几乎延续了原来的大鳙岭古道修建。形似大鳙鱼的大鳙山,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婺源县志》记载:“相传尧时洪水有鳙鱼上游至此,水涸鳙枯,山积鳙骨,故名。”也就是说,尧帝时,发大水,许多村庄房屋都被淹没了,灾情很重。有一位美丽的女子,骑在大鳙鱼的背上,逆流而上,救了不少村民。后地球上的水消退了,大鳙鱼干死了,鳞甲、骨头变成了大鳙山。那个美丽的女子也飞上天,化成了“婺女星”(婺女与织女、须女并称,是象征勤劳智慧的三大神话女星)。

  不止于此,婺源县名的由来也和这座山有关。婺源建县已迄一千二百多年,一千多年来,关于婺源县名的由来及含义,有关史料众说纷纭,在各种观点中,流传甚广、影响最深的是“婺州水之源说”,此说认为县东境的大鳙水流向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流入婺州(今浙江金华),县因之得名。明弘治《徽州府志》就持此说,云:“以县东大鳙山水流如婺州,故名”。年版《婺源县志》亦支持此种观点。

  除了修公路时的破坏,大鳙岭古道几乎保存完整,漫步四顾,西风无情,长藤绕树。古道饱受了战火的熏燎,也经历了人为的打磨,却始终以淡定的姿态横亘着。

▲站在大鳙岭远眺岭脚徽派村落

  

  沿着古道继续往前。“从河滩村走古道到江湾镇岭脚村,全长大约15公里路,到的时候已经是3点半了。”曹建成走到岭脚村,意味着外婆家不远了。

  

  我回头看那段来时的路。在漫长而曲折的岁月里,一代代浙赣人曾无数次地从这里经过。我静静地伫立,感觉时光是静止的,历史是凝滞的,澎湃的内心只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沧桑和壮观。古道悠悠,思绪悠悠。

一村跨两省

两省一家亲

  提起大鳙山,就不得不说山脚下一村跨两省、共饮一河水、“两省一家亲”的独特现象。

  跨两省的村叫河滩村,走在村里,却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门牌,一为“长虹乡霞川村河滩自然村”,一为“江湾镇东头村河滩自然村”。前者属浙江省,后者属江西省,两省共用一个村名,和谐相处。

  一条3公里长的小溪叫河滩溪,穿村而过,将村庄分成两半。以河为界,一边属浙江,一边属江西。

▲河滩村

  “以前江西的田地多,婺源的茶叶多、名气大,对大家的吸引力大,村里到那边采茶叶、种庄稼的人就多。”汪渭贤提起一村跨两省掌故,“刚解放的时候登记户口,浙江、江西的户口就随自己报,这也就出现了很多家庭兄弟几个户口在不同省份,家门口挂着不同的门牌,甚至村里原来有一个公共厕所,一半是江西的,一半是浙江的。”

  十多年前,我们两边就开始共同禁渔护河,一条溪流不分你我协同管理,现在河里已经石斑鱼成群,有很多游客来这里赏鱼。”

  除了护河,架在河面上那条宽不足2米、长不到10米的“省级大桥”也是两边共同的杰作。

  许是时间的缘故,已经很难找到那些明显的界线,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分辨。

  在老乡的带路下,我们来到了一户婺源的河滩人家,男主人叫江灶顺,今年66岁,是个退伍军人。妻子曹米英是开化的河滩人,娘家和婆家只隔了20米远。“这种现象在我们村很普遍的,房前屋后的距离,就嫁了另一个省份。”曹米英咯咯地笑。

  霞川村和东头村的‘插花’居住还不止于此,其中上湾自然村和下潘自然村都是浙江的,而下湾自然村和上潘自然村又属于江西,交错分布,相互缠绕,两地村民同说婺源口音,饮食习惯也几乎无异,互敬、互爱、互助,亲如一家,不分你我。

▲东头村手机信号、电视信号均来自开化

  由于东头村是婺源县在大鳙岭以东唯一一个行政村,迟迟未通公路,交通不便,直到现在手机信号、电视信号以及用电都来自于开化。“我的手机号码是开化的,用的也是开化政府虚拟网,   早就听闻婺源的篁岭是中国最美乡村,认识它都是从一幅幅色彩艳丽,充满着丰收景象的摄影作品开始。深秋,我们翻过了大鳙山,终于得见篁岭真颜。

▲篁岭古村

  篁岭古村由曹文侃建村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屋檐下晒满了玉米辣椒等色彩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秋收画卷,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每年吸引游客无数。

  然而,在7年前,篁岭这个村庄还是另一番模样。“年,作为一个濒临消亡的古村落,篁岭村内近70%的村民已经自行搬迁下山,半数以上的房屋无人居住,部分房屋已经倒塌。”婺源篁岭景区总经理李春富深深记得开发前的篁岭,“篁岭古村开发本质上是保护,是自然生命的延续。开发公司将村民搬迁下山,同时对古村内危房进行加固,拓宽道路,治理地质灾害点,保护古村水口林,并将散落全县境内无力保护与修缮的明清古建异地搬迁于此。重开书场、书院、客栈、酒肆、茶室等商铺,再现徽州传统经济生态。”

  开发篁岭景区也是实现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成功案例。“篁岭村共有多人,其中大多数人在景区内工作,山下村民经营了二三十家农家乐和旅游相关店铺。篁岭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因旅游开发而受益。村民们农忙时,生产劳动,农闲时,从事旅游。”篁岭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与此同时,大鳙山对面的开化县长虹乡乡村旅游也在加快步伐。长虹乡以打造全域旅游为目标,去年成功创下了“七彩长虹”国家4A级景区,有江南布达拉宫台回山、高田坑古村落两大特色景区为华东十大金花胜地,是浙西红色胜地、风水宝地、养生福地、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江南布达拉宫台回山

  “篁岭景区建设理念先进,很值得我们学习。”长虹乡党委书记汪伟萍相告,“我们常常组织农家乐经营户、村干部过去参观学习,把他们的经验带过来,加快我们乡村旅游发展。”   

  在创4A景区的推动下,长虹乡旅游发展顺风顺水,举办了台回山油菜花节、华东金花胜地颁奖典礼、农耕节、梨花节、暗夜公园“星空趴”、晒秋摄影大赛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七彩长虹景区还被评为年度浙江旅游总评榜年度旅游厕革命成效奖,一时间名声大噪。

  “两省一村的河滩村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汪渭贤介绍,“年,电影《回到原点》在这里取景拍摄,影片里的乡村美景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不少人前来寻找大山里的儿时记忆。同时,我们这里还有红军被服厂等旅游资源,每年来此避暑、开展红色旅游的游客不少。”

  今年,长虹乡与江湾镇联动拓宽了盘山公路,修建了防护栏,同时,河滩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村里建起了停车场和旅游公厕,一场“旅游发展风暴”即将在这里上演。“今年村里主要是兴建基础设施,和婺源的旅游公司加强联系。明年,我们就会把江西的客人引进来,实现婺源和开化旅游联动发展。”长虹乡党委书记汪伟萍信心满满。

  小编怕文字太多,小伙伴们看得太累,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anhuishengzx.com/ahfz/6951.html

------分隔线----------------------------